2025-09-02 新闻动态 151
为什么巴基斯坦空军的多架枭龙Block 3战机,会在短短几周内全部趴在机库里动弹不得?这个突如其来的停飞,让卡姆拉基地的士兵们一夜之间从忙碌转为无所适从,战备完好率直接从85%跌到40%以下。表面上看,是发动机供应中断的问题,但在军工圈里,大家都明白,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围绕技术控制权的较量。
早些年,中国也曾吃过类似的亏。2017年,巴基斯坦在没有中方授权的情况下,把C-802反舰导弹的部分技术转交给阿联酋。此事不仅让中国在中东地区失去了数额可观的无人机订单,还直接削弱了和部分海湾国家的合作信任。军工出口不只是卖个成品,更重要的是保护那些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核心技术。一旦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能再收回来。那次损失的影响在中国军工圈里一直被反复提及,也成了后来制定更严技术保护制度的重要警示。
而这一次,问题发生在枭龙Block 3项目上。作为中巴联合研制的主力机型,枭龙不仅是巴基斯坦空军的主力战机,也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型号之一。然而,在与土耳其的合作中,事情出现了意料之外的转折。土方技术人员在参与联合生产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未经授权的核心航电系统和飞控源代码。这些都是飞机的“灵魂”,一旦被掌握,相当于对方拥有了重新定义整机性能的能力。
更糟的是,这些获取到的资料,很快被土耳其整合进自家正在研发的KAAN五代机项目。短时间内,土耳其便在印尼和沙特拿下了几笔大订单,还特别强调其产品既有先进性能,又符合北约标准。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优势被明显削弱。竞争不仅是产品谁性能更高,还涉及标准、政治立场、供应体系的全方位比拼。
土耳其的策略值得注意。它不仅在技术上不断整合外部优势,还利用北约体系的优势吸引客户,这让很多目标市场在选择时更倾向于安全感与兼容性。而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如果技术一旦被“借走”,对手就能很快在市场上变成直接竞争者,甚至还能利用更多政治资源抢单。
面对这样接二连三的技术外泄,中国的军工高层终于决定“划红线”,而且是全球适用的红线。首先,是立即暂停对相关型号的核心发动机出口,比如枭龙Block 3用到的WS-13E。不仅卡姆拉基地的战机因此趴窝,也让各国客户意识到,中国在关键部件供应上的主导地位。其次,中国撤回了外派的关键技术团队,避免任何敏感信息进一步外流。第三,叫停了敏感部件的联合总装线和相关培训计划,降低技术在外方落地的风险。最后,对于所有潜在高风险伙伴,包括印尼、沙特,都增加了出口许可审查和分级技术共享机制,核心模块绝不整机对外输出。
在很多军工专家看来,这已经是势在必行。中国过去在军贸中有一定的“技术换市场”思路,但现实表明,这套打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军贸环境中极易反噬自身。一位长期参与出口项目的业内人士直言,“出口一架飞机只是赚一次钱,但泄露一套飞控系统,就是让别人掌握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看看美国的ITAR出口管制制度,就明白为什么各国都对军事技术密不外传,因为那不仅是战略资源,更是国际话语权的基石。
这场风波也让很多人重新审视国际军贸的本质。合作是必须的,没有合作就拓不出市场,但合作并不等于无条件交出核心。尤其是航空发动机、高温核心部件、雷达与飞控源代码这些领域,早已是各国视作命脉的存在。市场份额可以拼,但保密线必须守。
如今,卡姆拉基地的战机依旧静静停在跑道尽头,机组人员每天只能进行地面维护。表面看是战机停飞,实质上是一条清晰的信号:中国不会再为市场开放而牺牲技术安全。这不是情绪化的反应,而是一个在现实竞争中被迫作出的战略选择。
有的时候,不是你不想信任,而是必须学会设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