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新闻动态 145
摄影留念于2009年夏日,作者周喜俊(左方)与戎冠秀之子李存金(右方)、儿媳梁三花(正中)一同在戎冠秀的故居前合影。
酷暑炎炎的夏日,为了创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题材作品,我与几位文友同行,一同踏上了太行山区的采风之旅。驶入平山县的深山腹地,遥望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我的思绪不禁飘回了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
在晨雾缭绕的清晨,山村被一阵猛烈的枪声惊醒,荷枪实弹的日军分三路迅速向盘松一带发起了包抄。此时,崎岖的山路上,戎冠秀正艰难地搀扶着一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攀登着陡峭的山道。随着枪声的愈发密集,战士的脚步也越发沉重。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戎冠秀果断地抱住战士的右臂,将其搭在肩上,半背半扛地将其护送到半山腰的一块巨石之下。随后,他蹲下身来,鼓励道:“快,踩着我的肩膀,爬上那山洞,那边就安全了!”
八路军伤员迟疑道:“大娘,这……”“同志,快!鬼子逼近了!”戎冠秀低沉地下达指令。枪声愈发急促,八路军伤员无奈地将那双坚实的脚步置于大娘柔弱的肩上。戎冠秀缓缓挺身,用双手紧紧握住伤员的脚腕,将他稳妥地推进了那个隐蔽的山洞。
“这个小院子的布置,真是别有一番意境。”
梁三花笑容满面,温婉地答道:“婆婆一生钟爱绿色,未曾远离过那片田野,我便将庭院布置得如此,亦是出于对婆婆的深切怀念。”
梁三花,戎冠秀的二儿子李存金之妻,年届八旬,虽身形瘦削,却精神矍铄,谈吐风生。她回忆道:“我的婆婆育有四个儿子,长子李聚金自幼饱受饥饿之苦,体弱多病,于1958年不幸因病去世。次子未满三岁便因饥荒离世,我的丈夫便成为了家中的老二。最小的儿子李兰金则是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
梁三花边说着,边推开房门,引领我们步入屋内。屋内布置得井井有条,充满了温馨的气息。墙上挂有几幅戎冠秀照料八路军伤员的珍贵照片,土炕上铺着朴素的粗布炕单,炕尾处则摆放着一架古老的纺车。
梁三花回忆道:“自我19岁嫁入戎冠秀家,便未曾与婆婆分离,共同度过了四十余载。那时婆婆已五十有余,却仍活力四溢,忙碌于田间地头。她频繁参加各类会议,而家中事务更是抢着承担。我见她劳累,便主动承担洗衣做饭等家务,希望她能稍作休息。然而,她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要么在田间劳作,要么帮助乡邻处理各种事务。婆婆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威望,许多棘手问题只要她一出面,便能迎刃而解。无论哪家有难,她总是热心相助,连邻近村落中的妇女遇到困难也会来找她寻求帮助。”
“你觉得你婆婆是不是很能干?”我好奇地问。梁三花轻声笑了:“这得看是哪个方面了。我刚嫁过来那会儿,村里人常说,你婆婆可真不简单。她曾经去晋察冀边区参加群英大会,散会后还骑着军区奖给她的骡子,头戴红花,身后跟着一队八路军的战士护送她回家,你说这算不算厉害?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可是妇女抗日救国会的会长,带着女同志们为部队做军鞋,鞋底、鞋帮的纳法和重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她常说,八路军战士每天都要翻山越岭,鞋子不结实怎么行?要是有人偷工减料,做的鞋不符合标准,婆婆二话不说就会退回重做,从不留情面。你说这算不算厉害?不过,在家里,婆婆是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跟公公说话总是和气,对晚辈们犯错也不责骂,总是耐心地讲道理,让人心悦诚服。我和婆婆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从没红过脸。”
梁三花被问及她最敬佩婆婆的哪些地方,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婆婆在我眼中无所不能,她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让我敬佩。她决心要做的事,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坚持到底。在战乱时期,尽管粮食和布匹都十分匮乏,她依然坚信战士们必须吃饱穿暖才能有力战斗。于是,她带领妇女们辛勤开垦荒地,收获粮食支援部队。她还想种植棉花,为八路军制作棉衣和棉鞋,尽管深山里从未种植过棉花,她也不知如何种植,但她毅然前往几十里外的平原学习技术,然后回到家乡,在向阳的山坡上开垦土地,从山下挑水,最终成功种出了洁白的棉花。女人们不懂纺线,她便抓住去县里开会的时机学习,并带回纺车作为示范,雇佣木工制作更多纺车,亲自指导村民纺线织布,用这些棉花制作衣物和鞋子,送给战士们。”
“听闻你弟弟李兰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捐躯,家中悲痛欲绝,你公公悲痛到几乎不省人事,而你婆婆却未曾流下一滴泪,这消息属实吗?”
“兰金,我的好儿子,娘好想你……”
梁三花言至此处,声音不禁哽咽,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滑落。她抬手轻轻拭去泪痕,深深地叹了口气:“那时婆婆只知道小儿子兰金英勇牺牲,却还不知她曾救助过的干儿子邓仕均,也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4年二月,戎冠秀以拥军模范的身份出席了在晋察冀边区举办的群英大会。她身着带有修补痕迹的粗布棉袄,挺立于发言席上,动情地讲述了自1941年至1943年“反扫荡”期间,她如何秘密掩护并救治八路军伤病员的故事。在叙述至文段开篇的一幕时,她回忆道:当得知敌人即将对村庄进行扫荡时,她刚刚将村民们转移至安全区域,独自攀上山顶环顾四周,却发现敌人已抵达村口。正当她思忖着藏身之处,忽见山路上有一名八路军伤员正艰难地挪动脚步,她立刻快步上前,将他扶起,迅速带往安全地带。
戎冠秀的真挚叙述,令在座众人无不动容。她坦诚,自己曾救治过的众多八路军伤员,许多连名字都难以回忆,然而他们那一声声亲昵的“娘”,却始终牢牢地镌刻在她的心间。言毕,一位战斗英雄疾步上前,双手微微颤抖,紧紧地握住了戎冠秀的手,激动地说:“大娘,我就是您曾经救助过的八路军伤员邓仕均!正是在您在枪林弹雨中,将我背上山巅,让我倚靠您的肩膀攀爬陡峭的山壁,您又用那双有力的手,将我的双腿轻轻推送到安全的山洞之中。夜幕低垂,又是您在黑暗中默默为我送上食物与水。”
戎冠秀凝神端详这位佩戴勋章的英勇战士,目光穿越清秀的眉宇间,确认了那熟悉的身影正是那位曾经受伤的战友。她张开双臂,将他紧紧拥入怀中,情绪激动地感慨道:“孩子,没想到在此重逢,你真是出类拔萃,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戎冠秀荣获“子弟兵的母亲”这一崇高称号(图片由戎冠秀之孙女李秀玲提供)。
“大娘啊,若非您不顾生死地相救,我恐怕早已命丧于那些鬼子的枪口之下!您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亲生母亲一般!我们俩紧紧相拥,热泪横流,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场会议上,戎冠秀荣获了‘子弟兵的母亲’这一光荣称号。”
“娘,我们期待下次的相会!”
在1959年的国庆佳节,戎冠秀受邀赴京,出席国庆十周年盛典,内心满怀期待,希望能够再次与邓仕均重逢。她登上天安门观礼台,立于入口,四处眺望,恰好遇到剧作家胡可,胡可立刻上前热情问候。胡可与戎冠秀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追溯至1944年的晋察冀边区群英大会,戎冠秀的讲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胡可所隶属的抗敌剧社领导立刻决定,将戎冠秀的英雄事迹改编成话剧,并由剧社两位年轻的骨干主演,胡可执笔撰写剧本,胡朋则扮演戎冠秀这一角色。会议落幕之后,他们一同前往下盘松深入生活体验。历经数月的深入挖掘,胡可成功完成了话剧《戎冠秀》的剧本,胡朋与戎冠秀亦如亲生母女般亲近。戎冠秀察觉到两位年轻人因这段交往已心灵相通,便巧妙地打破了他们之间的界限,促成了他们的美满姻缘。此后,胡可更是以戎冠秀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槐树庄》。
戎冠秀在观礼台的东边四处张望,好奇地问胡可见她在寻找何人。戎冠秀笑着回应:“我在等我的干儿子仕均呢!一别已9年,想必他在这期间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胡可闻言,沉默了片刻,低声告知:“邓仕均同志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了。”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几乎让戎冠秀站立不稳,她紧握住胡可的手臂,急切地追问:“这是何时发生的事?”
“李兰金不幸离世之后,我担忧您难以承受这沉重打击,因此未曾敢将真相告知。”胡可道。
戎冠秀沉重地坐下,泪水如泉涌,满面流淌。在泪光的映照下,她仿佛看到了兰金子、邓仕均的身影,他们正站在观礼台下方,面带微笑,向她庄严地行礼。
(作者周喜俊身为国家一级编剧、全国杰出文艺家以及河北省重点培养的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