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0 意昂体育介绍 130
“渤海怪物”又现身了?上周左右,社交平台上传出了一些疑似我国新型装备的照片,引发了海外军事媒体的关注。
有人发布了一张码头的照片,画面中一架前所未见的水上飞机只露出后半部分,神秘感十足。它的尾部由一个大V型的垂尾支撑着一对宽大的水平尾翼,主翼上面还并排安了四台发动机,这些特点简直就是地效飞行器和水上飞机的标配。
有人看到旁边中联重科的吊车,觉得这码头多半是在中国的某个地方。之后,美国知名海军装备媒体人H.I. 萨顿就对这架飞行器进行了分析,画出了个大致的样子。几天后,这架飞机在海面上试飞的照片被放出了,整个外形也算是摆在了大家面前。
很明显,这是一架地效飞行器。不少中国军迷模仿西方对前苏联那种大型军用地效飞行器“里海怪物”的称呼,把这款飞行器叫做“渤海怪物”。
不过现在这些照片挺模糊的,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这款飞行器是在渤海那边建造并试飞的,网传有的网友说它是在广州黄埔造船厂造的;接着,美国著名军事媒体《战区》也对这款飞行器进行了分析。
反正,这款飞行器一出现,并没有引起咱们国内军迷的特别激动,现在网络上的主流观点认为,像AG600“鲲龙”这种水上飞机,或者地效飞行器,军事价值都不算高。以后台海可能爆发的战事里,也许还能派上点用场,不过作用有限。
地效飞行器(Wing-In-Ground EffectWIG)这个概念,可是在上个世纪中叶曾经挺火的一种飞行器思路。所谓地面效应啊,就是当东西贴着地面飞跑时,地面对空气的影响会变大,这会在空气中制造点干扰。如果把这种干扰巧妙利用起来,让飞行器产生“气垫”般的升力,那效果可是杠杠的,能大大提升升空能力。
其实啊,任何飞行器都会碰到地面效应(就算是汽车也一样),但值得一提的是,地效飞行器则是专门为了发挥这个效应而研发的。它们根据不同设计,对地面效应产生的高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只离地面几十厘米,而有的能离十几米高。
世界上最出名的地效飞行器,恐怕要数上世纪60年代西方侦察卫星在里海发现的苏联那款巨型军用地效飞行器了吧。这玩意儿有好几个型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个被叫做KM的地效飞行器(英语模仿俄语谐音Korabl Maket,意思也就是“型号-船”),被西方情报机关叫做“里海怪物”。
“里海怪物”最大起飞重量大概快到500吨了,而这次找着的“渤海怪物”飞得器,重量可能和运-9系列差不多,确实比“里海怪物”要小不少。
“渤海怪物”飞行器的主翼末端装着两个巨大的浮筒,既能浮在水面、帮飞行器保持平衡,又和主翼组成一个封闭的结构,充分发挥“气垫”作用,提升升力。
目前还没搞清楚,“渤海怪物”飞行器背后的四台发动机到底是喷气式的,还是涡桨的。虽然从后面观察,能明显看到喷气口,但从正面看呢,好像装着带螺旋桨的鼻锥,不过螺旋桨看不太清楚。而且,瞧这架飞机,目前没有装武器的迹象。
和船相比嘛,地效飞行器的速度要快得多,最高能跑超过500公里每小时。在低空贴着水面或者地面飞行,那样一来,能更好躲避敌方雷达的侦查。在紧要关头还能直接降落在水面或地面上,安全系数算是挺高的。
这种飞行器在必要的时候还能爬到较高的空域,避开地面或者海面上的障碍物。但一旦脱离了地面效应,它就比飞机多了一份“死重”,气动性能和油耗表现都差不少。不过,飞得离地越高,它的升阻比就越优,在相同的载重和速度下,耗油比普通飞机少了30%以上,经济实惠,航程也更远。
这些都算是地效飞行器的优点,不过它的最大缺点就是对海况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像前苏联那巨大的“里海怪物”,只能应对大约3级海况,也就是最大波浪大概1.2米。而我国这个规模小一些的“渤海怪物”,对海况的敏感程度自然更高。
美国军事媒体大多观点认为,我国的“渤海怪物”或许会用在台海战争中,主要负责迅速运送人员进行突击,或者承担救援任务,在南海的时候也能够搞这些事儿。
得说清楚点,台湾海峡一年里大部分时间的浪高都比咱们国家其他沿海水域要高,南海也差不多如此。
要知道,台湾海峡在1月的平均浪高是1.7米,而到10月时平均海浪就达到了2.4米,这都超出了地效飞行器能应付的海况范围。
所以呢,我们可以说,地效飞行器在台海和南海的运用空间其实不算大。实际上,AG600水上飞机在水面起降时,可以承受的浪高也是在那个范围内,遇到的应用机会也不算太多。
据说,美国正努力研发一种叫“自由运输机”的地效飞行器,准备用在第一岛链内进行跳岛行动,帮忙支援美军在那一带跟解放军周旋。不过,这玩意儿在第一岛链上的实用性其实挺有限的,按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项目大概也难逃“烂尾”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