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韩先楚为何多次未任志愿军司令?三个原因揭秘

2025-08-10 意昂体育介绍 180

韩先楚是抗美援朝中的一位著名将领,但为何他多次未能成为志愿军司令呢?这里有三个关键因素为你揭秘。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为了赢得这场艰难的战斗,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了志愿军。在这支队伍中,有27个军,每个都是顶尖的,包括东北野战军的四大主力和华东野战军的五大核心部队。不仅这些优秀的士兵上了战场,还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也参与其中,比如彭德怀、邓华、杨得志、韩先楚等。

说到这一点,最让人感到遗憾的便是韩先楚将军了。他从战争一开始,几乎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在朝鲜战场的三年里,他协助了四位志愿军总指挥作战,但奇怪的是,到最后他还是没能成为正职,而是以副司令的身份结束了这场战争。

在抗美援朝时期,韩先楚的战功很多,为什么最后没有成为志愿军司令员呢?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勤勤恳恳,帮助过四位司令员】

1950年10月2日,为了使部队能够迅速前往朝鲜参战,军委决定以第13兵团司令部为主,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彭总担任了这个司令部的领导,并兼任政委职务。

实际上,那个时候志愿军的其他副司令人选还没有确定。由于派遣到朝鲜的是东北边防军13兵团,一时之间,指挥系统还没有完全整合好,没有统一起来。

因此,当所有部队在1950年10月25日进入朝鲜后,也就是行动开始的第五天,彭总才真正把一切安排妥当。他在那个防空洞里,为志愿军的各个部门指定了负责人。

那时候,彭总在宣布任命时,幽默地开了一句玩笑说:

现在情况紧急,我们先不搞那些复杂的军事民主会了。我直接说一下司令部的安排。我既是司令也是政委,得管全局,还要负责打仗的事儿。邓华是第一副司令也是副政委,主要管干部和政治工作。洪学智是第二副司令,盯着司令部的工作,还有特种兵和后勤。韩先楚是第三副司令,不用具体管某块,主要任务是去部队里看看作战情况。在党组这边,我是书记,邓华是副书记,洪学智、韩先楚、解方、杜平,咱们几个都是常委。

在志愿军中,韩先楚担任副司令一职,他的职位排在邓华和洪学智之后。

再说韩先楚的工作安排,彭总更喜欢让他在前线指挥作战。比如,几个部队联合行动,或者某个部队需要单独执行重要任务时,彭总会毫不犹豫地让他担任指挥官。

这就让韩先楚在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时,得到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大家都叫他“韩指”。

韩先楚手下有一个很有特点的小队伍,每当有重大战役时,彭老总会派他前往前线。韩先楚做事果断高效,非常看重工作效率。他的指挥部里没有多余的参谋、文书和警卫人员,这种简洁的风格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经常和志司作战处的副处长杨迪,以及一位参谋一起跑到前线指挥战斗。后来,他当上了西海岸防御司令,司令部里除了他们三人,还多了一个做饭的炊事员和一个站岗的警卫员。就这么五个人,竟然指挥了七个军,这件事传开了……

韩先楚在司令部里可能不太合群,但到了前线指挥战斗时,他可是非常可靠的,能力甚至能跟彭总比肩。

韩先楚当副司令带的那支志愿军,战斗力到底有多猛?韩先楚身为副司令,他率领的志愿军队伍,那可真不是盖的。你看吧,他们不仅纪律严明,而且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在战场上,他们勇猛无比,无论是攻坚还是防守,都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战术素养。这支志愿军队伍,人员构成多样,但无一例外都拥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他们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总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战绩。韩先楚的指挥才能也是不容小觑的。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在他的带领下,志愿军队伍总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所以说,韩先楚当副司令带的那支志愿军,那可真是一支战斗力爆棚的队伍。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第一次战斗开始的时候,彭总安排他直接前往40军的老部队担任指挥官。

到了40军的时候,韩先楚立刻找到了老战友温玉成,两人商量如何对付云山和熙川的敌人。战斗中,他们发现温井的敌人十分嚣张,竟然敢大胆冲锋。韩先楚迅速下令,让邓岳带领的118师去对付这些敌人。到了10月29日,118师表现得非常出色,成功击溃了温井的两个韩国军团。(这已经是118师在温井的第二次胜利了。)不仅在温井,40军还在温水洞和古场接连取得了胜利,这都离不开韩先楚的指挥。

在第二和第三场战斗里,我作为西线部队的前线指挥官,负责协调三个军团的所有行动。

在清长战役的时候,彭总直接点名让韩先楚去西线当总指挥,还带上了四野最厉害的38、39、40军。说起38军,第一次打仗时,他们穿插得不好,彭总还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次清长战役,38军又得负责穿插任务,这让38军的军长梁兴初心里直犯嘀咕。

看到梁大牙紧张得心神不定,韩先楚急忙跑到了他的指挥部,一开口就对老战友说:

这次来,我不是要指挥大家,而是想告诉大家,38军曾经失去的荣誉,需要你们亲手夺回来,让彭总看看,38军可不是好欺负的。

给汽车轮胎充好气后,韩先楚迅速前往112师的指挥中心。在那里,他找到了正紧急赶往三所里的112师师长江潮,亲自交给他一项阻击任务。

就这样,38军迅速获得了“万岁军”的荣誉称呼。

当38军正忙着进行穿插行动时,韩先楚已经到了40军的阵地上,带领40军一路追击被打散的美军,一刻也没闲着。

在第三次大战中,韩先楚成为了右翼纵队的指挥官,他带领着38军、39军、40军、50军以及六个志愿军炮兵团,一同向汉城发起猛烈进攻。前两次战斗后,大家都很疲惫,但韩先楚依然坚持,拼尽全力攻占了汉城。在这过程中,他多次因劳累生病,却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一直坚持到最后。

在第四次的战斗里,我们使用了“西面吸引注意力,东面发起攻击”的方法。

到了第四次大战时,韩先楚带领的西线几个队伍几乎已经到了极限,只能在汉江边与美军对峙。美军一发起进攻,我们志愿军就想用“西边牵制,东边出击”的策略,希望通过东线的战斗减轻西线的压力。即使这样安排,西线的压力依然很大。美军有空军和炮兵支援,韩先楚的汉江防线损失不小。即便如此,韩先楚还是带领部队超额完成了任务。

遇到强大的美军,他亲自到了前线,摸清了敌人的底细。他用灵活的防守战术,让李奇微束手无策。幸亏西线的部队顶住了压力,才有了后来东线横城反击的大胜。

这半年来,他一直没停过战斗,连铁人都吃不消了。到了1951年,彭总让他去汇报工作,顺便好好休息一下。但他就是坐不住,没多久又回到了朝鲜战场。

韩先楚在朝鲜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时,曾与彭总、陈赓、邓华三位司令员合作,后来还有杨得志。其中,直接领导他的有前面三位,因为杨得志接任时他已经回国。韩先楚经常亲赴前线,作为副司令亲自指挥战斗,真是一位战斗中的高手。

这位将军战功累累,但奇怪的是,为啥他一直没能当上志愿军司令员呢?

【韩先楚为何未能晋升为正式职务】

说到韩先楚为啥没当上志愿军司令员,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第一个原因很重要。其次,第二个原因也不能小看。最后,第三个方面也值得一提。总的来说,这三大因素让韩先楚没能成为志愿军司令员。

先来聊聊他的经历和背景。

刚去朝鲜的时候,志愿军的领导是彭大将军。

韩先楚和彭总的职位相差很大,中间隔着好几个元帅、大将和上将的级别。

不管韩先楚的战斗力多么出色,彭老总始终是志愿军的核心人物。即使是像金一代这样的人物,在彭老总的指挥下,也得服从命令。

第二任司令员是由陈赓大将临时担任的。

1951年,陈赓大将军前往朝鲜,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当时宋时轮将军担任第三副司令员。到了1952年6月,彭德怀总司令回国担任总参谋长,陈赓大将军便临时接任了司令员的职务。

在这一职位上,韩先楚的经验不如陈赓大将丰富。

早年间,陈赓大将在鄂豫皖苏区就已经是一位手握重兵的师长了,而那时韩先楚还只是农会里的一名小兵。后来,两人加入中央红军,韩先楚晋升为干部团团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赓大将已是赫赫有名的386旅旅长,而韩先楚则是115师344旅(也就是徐海东所领导的旅)里的688团副团长,从职务上看,两人之间相差了两个级别。

虽然他后来成为了代理旅长,但他的职务仍然不及陈赓大将。毕竟,陈赓大将是大将,还负责管理太岳军区。而韩先楚则是在与太岳军区同级别的冀鲁豫军区担任第3军分区的司令员。

解放战争开始时,虽然陈赓大将和韩先楚都成了纵队的领导,但陈谢部队一直由军委直接管理。后来军队进行了调整,陈赓被任命为4兵团的司令员,职位比韩先楚在15兵团担任的副司令员要高一些。

所以在挑选第二任司令员的时候,不仅韩先楚不合适,就连邓华也不如陈赓大将合适。

提到的彭总是一位元帅,陈赓则是大将军,相比之下,韩先楚的军衔要低一些。

要说邓华和杨得志都是上将级别的将领,那么韩先楚跟他们相比,差距在哪里呢?

另一个原因是韩先楚在某些科目上不是特别拿手。

这是为了和邓华进行比较。

韩先楚和邓华都是经历过艰苦岁月的老革命家。最初,他们的境遇颇为相似。在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担任的是3纵的司令,而邓华则是7纵的司令。不过,进入关内后,邓华晋升为15兵团的司令,韩先楚则成了兵团的副司令,中间隔了一个级别。这主要是因为邓华是我军辽吉军区的创始人。

这表明邓华是个多面手,各种事情都略知一二,而韩先楚则更擅长军事指挥。

因此,彭总经常让韩先楚这位副司令前往前线指挥,因为他在这方面很有专长。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实际上,邓华在指挥战斗上可能并没有比韩先楚强太多。如果论对军事形势的敏感度,邓华或许还略逊一筹。就比如解放海南岛那次行动,韩先楚敢于违背命令,坚定地选择了渡海作战,而邓华则显得较为谨慎。

在第四次战斗中,邓华和韩先楚两人直接较上了劲。

谈到东线反击策略,邓华的想法是首先拿下“横城”,而韩先楚则认为应该先攻打“砥平里”。这两种方案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如果选择攻打横城,对付那些伪军对志愿军来说相对容易,但影响有限。相反,如果选择攻打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虽然挑战更大,但如果胜利,将能够极大地改变整个战局,只是这个任务难度最高。

最后,彭总和军委采纳了邓华的建议,这让韩先楚非常着急。

这说明邓华更加关心整个战局。想想看,第四次战役打得我们志愿军非常艰苦,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同时争取一些苏联的援助。因此,拿下横城这一仗意义重大。至于砥平里那边,虽然如果我们能赢,可以暂时改变战场局势,但如果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后面的局势可能会更不利,我们会更加被动。

相比韩先楚,邓华考虑得更加周到全面。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稳稳地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的职务,协助彭总,将来还要接他的班。

韩先楚没能赢过邓华,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的特长更偏向于传统的军事技能。

要是跟杨得志相比,那就得多说说第三个方面了。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军队的进步。

1952年,韩先楚开始负责西海岸指挥所的工作,后来又从杨得志那里接过了志愿军19兵团的领导职务,回到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前线。可是,还没等他坐稳这个位置,1953年志愿军又进行了人员调整。

李达上将原本是二野的参谋长,他去了朝鲜后,换上了新军装,成了志愿军的参谋长。三野的猛将许世友接过了王近山在东线的3兵团司令位置。二野的杨勇则成了20兵团的司令员。19兵团那边,也是四野出身的老黄,他接替了韩先楚,当上了司令员。

韩先楚回到了国内,在林总的领导下工作,成为了中南军区的参谋长。

这次调整并不是因为韩先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军队的重点需要转向国内。因此,让立下诸多战功的韩先楚回国,协助林总进行军队建设。

1953年,抗美援朝的主要战斗已经结束,剩下的工作主要是商讨停战协议,以及与朝鲜人民军建立良好关系,处理一些军事和政务上的琐事。不过,这些事务韩先楚并不是很擅长。

所以,杨得志和杨勇显然比韩先楚更适合……

韩先楚没能成为志愿军司令员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的资历还不够;其次,他过于专注于军事指挥,显得有些单一,不够全面。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