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从100亿到270亿!王家兄妹闷声布局,奇瑞上市撕开财富密码

2025-10-09 新闻动态 194

当奇瑞汽车的股票在港交所屏幕上跳出31.92港元的收盘价时,58岁的王来春正在深圳立讯精密总部的办公室里看着数据。屏幕另一头,汕头澄海老家的祠堂里,家族成员点燃了一挂鞭炮——这笔三年前不被看好的百亿投资,如今稳稳浮盈160亿人民币。但在王来春的算盘里,这270亿市值的股权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棋局,藏在立讯精密与奇瑞汽车交织的产业链深处。

一、逆向投资:在"估值洼地"里挖金矿

2022年2月,当立讯有限宣布以100.54亿元收购奇瑞系股权时,资本市场一片哗然。彼时的奇瑞汽车,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不足15%,净利润58亿元却不分红,股权结构复杂到连投行都头疼。黄河科技学院教授张翔的评价一针见血:"当时投资者宁愿追高新能源新势力,也不愿碰传统车企的转型股。"

但王来春兄妹看到了别人忽略的价值。招股书显示,他们的买入价仅8.4元/股,对应奇瑞汽车估值约1280亿元。这个价格是什么概念?同期比亚迪市值已突破7000亿,蔚来、小鹏均在千亿俱乐部。而奇瑞手里握着什么?是累计2000万量级的整车制造经验,是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的海外渠道,是每年超50亿元的研发投入——这些"隐形资产"在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20%的2022年,恰恰是被低估的黄金。

"制造业的价值从来不在当下的报表,而在技术积累的厚度和转型的决心。"王来春在内部会议上曾这样说。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时间窗口:2023年起,奇瑞新能源车销量同比暴涨210%,海外出口连续19个月蝉联中国品牌第一,2024年营收直接冲到2699亿元,较2022年近乎翻三倍。当市场终于意识到"传统车企转型不是故事"时,奇瑞的估值早已今非昔比。

这种逆向思维,藏着潮汕商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意经。2004年立讯精密刚成立时,富士康已经垄断全球代工市场,王来春却从连接器这个"小零件"切入,硬生生啃下苹果供应链的订单。如今投奇瑞,不过是把"在红海找蓝海"的逻辑复制到汽车行业——当所有人都盯着新势力的PPT时,他们悄悄拿下了传统巨头的船票。

二、资本+产业:100亿买的不只是股权,是千亿级产业链门票

如果把160亿浮盈当成这笔投资的终点,那就太小看王来春了。在立讯精密的战略版图里,奇瑞从来不是"财务投资标的",而是"产业链协同伙伴"。

2021年,王来春给立讯精密定下目标:汽车业务要冲进全球Tier1供应商前十。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自己建厂研发太慢,最好的办法是绑定一家整车企业。当时的奇瑞正缺资金和市场化机制,而立讯精密手握苹果供应链的管理经验和制造能力——这场联姻,从一开始就是"各取所需"。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2年立讯精密对奇瑞的零部件销售额仅3172万元,到2025年一季度已暴涨至5.1亿元,三年翻了16倍。供应清单从简单的USB充电模块,扩展到智能座舱线束、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等核心部件。更关键的是,通过入股奇瑞,立讯精密拿到了进入汽车行业的"通行证"——2024年,它能以41亿元并购德国百年企业莱尼,底气就来自奇瑞这个"大客户背书"。

这种"资本铺路+产业落地"的打法,王来春早已轻车熟路。在消费电子领域,立讯精密通过收购苏州美特、昆山联滔等企业,一步步从"苹果代工厂"变成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巨头。如今在汽车领域,历史正在重演:先用100亿股权绑定奇瑞,再通过奇瑞的订单反哺自身零部件业务,最后带着成熟的技术和产能去开拓全球市场。

张翔教授分析得透彻:"传统车企缺的是市场化思维和供应链效率,科技企业缺的是整车制造经验,王来春做的就是把这两者捏合到一起。"当立讯精密的线束工厂为奇瑞新能源车型量产提速30%,当奇瑞的工程师帮立讯精密优化汽车连接器设计,这种"1+1>2"的协同效应,才是比160亿浮盈更值钱的资产。

三、家族织网:从兄妹联手到全员上阵,制造业帝国的"传帮带"

在潮汕商人的世界里,"家族"从来不是简单的血缘关系,而是最稳固的商业共同体。王来春兄妹的这笔投资,从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家族印记。

2022年交易之初,投资主体是王来春与哥哥王来胜各持50%的立讯有限;2025年股权调整后,奇瑞股份转到了胞妹王来娇、胞弟王来喜控股的立讯投资名下。这种看似复杂的安排,藏着三层深意:一是规避单一主体持股风险,二是让家族核心成员共享收益,三是为下一代传承铺路——王来娇掌管的泰睿智造为立讯供应软性材料,王来喜负责的立景创新主攻镜头模组,兄弟姐妹们的企业像卫星一样围绕立讯精密旋转,形成一个"制造生态圈"。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关键时刻凸显。2024年立讯精密并购莱尼时,需要巨额现金,王来胜旗下的物流公司临时拆借了8亿元;奇瑞上市前股权梳理遇到障碍,王来喜的律师团队直接介入帮忙——家族成员各司其职,却又能在需要时拧成一股绳。

潮汕人常说"胶己人(自己人)最可靠",王来春兄妹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立讯精密37.8%的股权由家族通过不同主体持有,既避免了股权过于集中的风险,又确保核心决策权牢牢掌握在自家人手中。这种"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治理结构,让企业既能抓住奇瑞这样的大机会,又能在日常运营中保持灵活。

对比其他制造业企业,这种家族模式的韧性尤为明显。当外部资本热衷于追逐短期回报时,王家人愿意用三年时间等待奇瑞估值修复;当同行忙着多元化扩张时,他们坚持深耕制造业,从消费电子到汽车,每一步都踩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

四、制造业的"长期主义":比160亿更重要的,是产业自信

在很多人眼里,160亿浮盈是"赌对了"的结果,但在王来春的语境里,这是"熬出来"的必然。

2022年决定投资奇瑞时,团队内部有过激烈争论:有人说"新能源车赛道太挤,奇瑞不一定能跑出来",有人担心"百亿资金沉淀三年,影响立讯精密现金流"。王来春拍板的理由很简单:"制造业没有捷径,要么现在投钱搞研发,要么五年后被淘汰。"

这句话戳中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命题:当新能源、智能化浪潮袭来,传统制造企业要么主动拥抱变革,要么被动接受颠覆。王来春兄妹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制造业"长期价值"的信仰——他们相信奇瑞20多年的技术积累不会白费,相信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潜力,更相信"制造业+资本"的双轮驱动能跑出新模式。

如今回头看,这笔投资的每一个节点都透着"长期主义"的影子:2022年低价买入后没有急于套现,反而继续增持1.28%股权;2023年奇瑞新能源销量爆发时,没有跟风炒作股价,而是推动立讯精密与奇瑞联合研发智能座舱;2025年上市后,家族成员明确表示"长期持有",把收益再投回产业链。

这种耐心在浮躁的资本市场显得尤为珍贵。当很多企业追求"三年上市、五年套现"时,王来春兄妹用20年时间把立讯精密从作坊式工厂做成市值4000亿的巨头;当投资者纠结于季度业绩波动时,他们用三年时间等奇瑞"破茧成蝶"。

结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缩影

160亿浮盈的故事,与其说是"财富神话",不如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切片。王来春兄妹用行动证明:制造业企业不是只能埋头苦干,也可以用资本工具放大价值;传统车企不是只能被新能源新势力颠覆,也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焕发活力;家族企业不是"小作坊"的代名词,也能做成现代化的产业帝国。

在奇瑞汽车的招股书里有句话:"我们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这句话放在立讯精密身上同样适用——从苹果耳机到奇瑞汽车,从消费电子到智能出行,王来春兄妹的每一步都踩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全球化迈进的鼓点上。

当立讯精密的线束工厂里,机械臂精准地将铜线编织成汽车线束;当奇瑞的海外工厂里,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新能源车驶下生产线,这160亿浮盈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金钱本身——它证明:只要选对赛道、沉住气干,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远比想象中更值得期待。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