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新闻动态 162
当乌克兰的战火仍在吞噬生命,欧洲的焦虑如同阴霾般笼罩,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在8月18日,于白宫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及一众欧洲领导人会晤后,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调:俄乌冲突,无需停火,可以“一边打一边谈”。此言一出,国际社会哗然,这不仅与乌克兰和欧洲坚持“先停火再谈判”的传统立场南辕北辙,更像是一记重锤,直接砸向了国际冲突解决的既有范式。这究竟是特朗普试图在俄乌僵局中重塑美国主导地位的战略新招,抑或是其惯用“交易艺术”的又一次拙劣表演?答案,远比表面复杂。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停火协议是开启和平谈判的“入场券”,它为交战各方提供了一个喘息、评估和对话的最低限度安全空间。然而,特朗普却振振有词地宣称,他“解决过的六场战争中没有一场是先停火的,我们都是直接进入谈判”。这种“不停火谈判”的逻辑,其核心在于利用战场上的持续压力,迫使对手在劣势中寻求妥协,从而加速谈判进程,并为己方争取最大利益。更令人玩味的是,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随后爆料,俄罗斯总统普京已“原则上同意”在未来和平协议中纳入一项“类北约第五条款”的安全保障,即若乌克兰遭受攻击,将被视为对所有保障国的攻击。这无疑是试图在不触碰北约红线的前提下,为乌克兰提供某种形式的集体安全,从而为“一边打一边谈”创造一个看似“安全”的谈判框架。
特朗普的“不停火谈判”策略,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其“最大化主义”谈判风格在俄乌冲突这一复杂棋局中的一次大胆移植。他的谈判哲学,正如《特朗普:交易艺术》一书所揭示,在于通过“霸凌极限施压”制造不对称优势,先“漫天要价”,再通过有限让步诱使对手进入其设定的谈判陷阱。在俄乌问题上,这种策略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副总统万斯公开威胁若泽连斯基拒绝妥协,可能重新评估对乌军援,这无疑是对乌克兰的“釜底抽薪”;另一方面,又通过“类北约第五条款”的“突破”信号,试图给俄罗斯一个“台阶”,同时向欧洲盟友展示其“解决问题”的姿态。这正是其“举刀不落”的经典恫吓战术。
然而,这种“新范式”的推行,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和潜在风险。首先,乌克兰和欧洲国家普遍对“不停火谈判”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德国总理默茨明确表示,各方都希望看到停火,美俄乌三方会晤不应在没有停火的情况下举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会晤中强调,乌克兰需要“所有”安全保障,并坚决表示克里米亚问题不可放弃,这与特朗普“乌克兰收不回克里米亚”的论调形成尖锐对立。这种立场上的巨大鸿沟,使得“一边打一边谈”的实际操作性大打折扣。
其次,俄罗斯对“类北约第五条款”的官方沉默,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美国特使将其视为“重大突破”,但俄罗斯尚未给出任何官方回应。这可能是一种策略性沉默,旨在观察各方反应,为未来的谈判预留空间;也可能反映出俄罗斯内部对该条款的复杂评估,毕竟其核心诉求是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和中立地位。如果俄罗斯最终拒绝或提出更高条件,和平进程将再次陷入僵局。
再者,从国际法可行性来看,“类北约第五条款”虽然旨在绕开北约,但其法律约束力、触发机制、响应方式等具体细节仍是模糊地带。乌克兰前总司令扎卢日内曾坦言,即使是北约第五条款,在小国遭遇攻击时也可能面临“视而不见”或“淡化处理”的风险,这为“类北约第五条款”的实际效力蒙上阴影。如果该条款最终沦为一张“空头支票”,不仅无法为乌克兰提供实质性安全保障,反而可能削弱其谈判地位和国际社会的公信力。
最后,欧洲多国政要“集体”赴美,并非完全是为特朗普站台,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安全和在俄乌问题上不被边缘化的强烈担忧。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郑春荣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担心美俄“勾兑”后自己被晾在一边,尤其在阿拉斯加会晤后,欧洲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施压,避免“越顶外交”。他们积极划定“红线”,发布共同声明,正是为了在特朗普的“交易外交”中,捍卫欧洲自身的利益和话语权。这种“集体”行动,恰恰是对特朗普单边主义倾向的一种制衡。
特朗普的“不停火谈判”提议,无疑是全球权力博弈下的一场大胆尝试。它撕裂了传统冲突解决的温情脉脉,将现实政治的残酷性推向台前。这不仅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角色的冲击,也可能促使其他地区冲突效仿,使得“以战促谈”的风险进一步加剧。然而,无论其最终成败,这场博弈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国际秩序,迫使各国重新思考如何在持续对抗中寻求和平的平衡点。在刀光剑影中寻求谈判,这或许是未来国际冲突解决的残酷新常态,一个没有停火线的世界,将是所有人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