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新闻动态 105
光伏明星股的陨落从804元到69元的残酷旅程
资本市场从不缺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迈为股份的股价走势堪称近年A股最惨烈的高台跳水之一。这家曾被誉为丝网印刷之王的光伏设备龙头,股价从2021年8月30日的历史高点804.68元一路俯冲至如今的69.82元,三年多时间蒸发91%市值,734元的价差背后,是技术路线选择、行业周期变化与市场预期扭转的多重绞杀。
细究这场暴跌,绝非简单的市场情绪波动所能解释。作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80%的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霸主,迈为股份的衰落与光伏行业技术路线之争息息相关。当全行业从P型电池转向N型电池的技术迭代浪潮中,迈为孤注一掷押注HJT(异质结)路线,而竞争对手捷佳伟创则选择全面布局TOPCon技术。这场价值数百亿的技术豪赌,最终以TOPCon路线大获全胜告终。
技术路线之争豪赌HJT的战略失误
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向来残酷。2020年前后,当P型电池转换效率接近24.5%的理论天花板时,行业开始探索N型技术路线。迈为股份选择All in HJT技术,投入巨资研发;而捷佳伟创则采取多条腿走路策略,在TOPCon、HJT、BC等多种技术路线均有布局。
2022年成为关键转折点。TOPCon技术凭借两大优势迅速崛起一是可直接在现有PERC产线上进行升级改造,设备投资成本仅为HJT的60%;二是量产效率已达25%,度电成本逐步逼近PERC。据行业统计,2022年光伏行业扩产TOPCon达110GW,另有45GW预留TOPCon改造接口,而HJT仅30GW。到2024年,TOPCon市占率预计达70%,HJT则萎缩至3%。
这种技术路线选择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两家公司的业绩上。2024年中报显示,迈为股份虽然营收同比增长69.74%至48.69亿元,但净利润仅增长8.63%,Q2净利润甚至同比下滑1.31%。而捷佳伟创同期营收规模已远超迈为,增速也更为强劲。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是曾经市值是捷佳1.5倍的迈为,如今两者市值已基本持平。
行业周期下行雪上加霜的产能过剩
如果说技术路线选择是迈为股份的内伤,那么光伏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则是加重其困境的外因。2024年上半年,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跌,多家下游厂商陷入亏损。这种压力沿着产业链向上传导,直接影响到设备商的经营质量。
迈为股份的财报揭示了这一风险截至2024Q2,公司存货高达109.83亿元,占总资产近50%,其中发出商品约72.85亿元;应收账款达25亿元,占当期营收一半以上。Q2公司计提2.3亿信用和资产减值准备,其中近2亿来自信用减值,反映出下游客户付款能力恶化。
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在光伏行业尤为明显。当组件厂商普遍亏损时,设备商的订单可持续性和回款质量必然受到影响。迈为股份虽然2024年上半年新签订单仍保持增长,但市场已开始担忧如果行业寒冬持续,这些订单最终能转化为多少实际利润?
市场估值重构从成长股到周期股的痛苦转型
迈为股份的暴跌还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光伏设备商估值逻辑的根本性改变。在行业高增长期,市场更看重企业的营收增速和技术领先性,愿意给予高估值溢价。但当行业进入调整期,投资者开始关注现金流、坏账风险和盈利能力等传统指标。
这种转变对迈为尤为残酷。公司2021年巅峰时市盈率超过100倍,被当作典型的高成长科技股。但随着业绩增速放缓(2023年净利润仅增长6.03%,2024Q2甚至出现下滑),市场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合理估值。叠加HJT技术路线受挫的打击,戴维斯双杀效应显现——业绩增速下修与估值倍数压缩同时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经历暴跌,迈为股份的估值仍显著高于捷佳伟创。这或许反映出市场对其HJT技术仍抱有一丝期待,也或许是对其过去辉煌的不舍告别。但无论如何,从804元到69元的旅程已经证明在技术快速迭代的重资产行业,任何技术路线的押注都伴随着巨大风险。
浴火重生还是持续沉沦?
迈为股份的案例给投资者上了生动一课即便是细分领域全球龙头,也难逃技术路线选择错误与行业周期下行的双重打击。其股价暴跌既反映了基本面的恶化,也体现了市场预期的彻底扭转。
未来迈为能否重振雄风,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HJT技术能否在降本增效上取得突破,重新获得行业青睐;二是公司能否快速调整战略,在TOPCon等主流技术领域迎头赶上。光伏行业的技术竞赛从未停歇,今天的失败者或许明天就能凭借一项突破翻身,但这需要时间、资金和运气的多重加持。
对投资者而言,迈为股份的教训在于对技术路线高度集中的企业,必须充分评估其战略选择的风险;而对高估值成长股,则需警惕行业景气度转向时的估值杀。在光伏这个典型的赢家通吃行业,选错技术路线可能意味着失去一个时代,迈为股份正处在这样的关键转折点上。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