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如果当年转进苏联,他完全可以活着,他为什么死战不退

2025-08-18 新闻动态 58

一九二七年,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头,满城风雨,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似的。

你相信吗?有个年轻人,不顾一切,最后真的实现了大翻身。

他和同伴们一起带头搞起了确山的农民起义和刘店的秋收行动,成功建立起了我党在全国的首个县级政府。

那么他究竟是哪位呢?

他叫马尚德,老家在河南确山那边,现在叫驻马店,那时候他才二十二岁。

因为马尚德坚持用自己的真名实姓,不肯隐瞒身份,结果害得他的母亲、妻子还有两个孩子被当地的反动派盯上,遭到了他们的报复和伤害,只能四处躲藏,过着没有安定日子的生活。

一九二八年,马尚德这位鄂豫皖红军和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突然从中原地区不见了踪影,那么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呢?

之前,党组织为了栽培年轻有为的人才,决定让马尚德去上海,参加由党中央组织的干部培训班,在那里学习关于革命的知识。

马尚德急急忙忙地和母亲、老婆还有孩子们说了声再见,谁也没能料到,这一别,竟然就成了永远的再见。

马尚德在上海接受培训那会儿,给上海军委里的一个头头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这个人就是负责军队事务的书记,名叫周恩来。

周恩来觉得,马尚德在军事指挥和革命斗争上挺有本事,是党内很难得的人才,所以打算派他去苏联深造军事。

一九二九年二月,马尚德到了沈阳,成功找到了满洲省委的人,还办好了去苏联的旅行证件。

等着进苏州那会儿,马尚德用了个新名字张贯一,在省委头头的亲自指点下,他在奉天和大连两地忙活着搞城市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把组织给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

不过,张贯一去苏联的计划却没能实现。

之前东北情况突然变了,中东铁路那边出了大事,导致中国和苏联的外交关系断了,两国差点打起来。这样一来,张贯一去苏联留学的事儿就没戏了。

那么,张贯一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没过多久,刘少奇成了满洲省委的新书记,因为他对张贯一的革命往事挺熟悉,所以就跟张贯一提议说:

张贯一说,他愿意听从中央和省委的调配,希望能留在东北这边工作。

张贯一有一米九二的大个子,在煤炭之城抚顺当起了挖煤工人,大伙儿都亲切地喊他老张,因为他是山东人。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张贯一其实是抚顺特支的书记,他负责指挥煤矿工厂的工人们停工抗议。

那时候,张贯一因为带头搞罢工,前后被抓了两次。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贯一被党组织救了出来,他随后当上了哈尔滨反日会的头儿,还兼职地下市委书记,继续带领大家抗日。

通过地下工作者周保中(他曾在苏联学习)和魏拯民(他参加过在苏联召开的中共六大)的介绍,张贯一对苏联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一九三二年三月,伪满洲国横空出世,苏联随后就跟着日本,第二个承认了伪满洲国。不知道杨靖宇看到苏联这种只为自己民族打算的行为,心里会怎么想。

1932年冬天,中共满洲的临时军队头头张贯一接到任务,要去南满那边,把在那儿的磐石和海龙两支游击队合并起来。

为了打好抗日战斗,张贯一给自己换了个名字,叫杨靖宇。

杨靖宇一到地方,就马上行动起来,着手大力整改状态不佳的磐石游击队。

在杨靖宇的精心策划下,磐石和海龙的两支游击队合并成了南满游击队,南满的抗日斗争形势变得热闹非凡,进行得红红火火。

1933年,中共在共产国际的代表团,用中共中央的名义发了封信,信里头头一回说到要在东北把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一起抗日。

到了一九三三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带着的各地游击队伍,慢慢变成了东北抗日游击战里的顶梁柱。

一九三四年二月,在临江这个地方,杨靖宇牵头建起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总指挥部,大家一致同意让杨靖宇来当这个总指挥。

杨靖宇首次提出了“东北抗日联军”这个名字后,中共在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就采纳了它,从一九三六年开始,这个名字就成了党领导的东北所有抗日队伍的共同称呼。

一九三四年九月,南满的游击队伍被整编成了杨东北地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独立师,杨靖宇挑起了师长和政治委员两副担子。

杨靖宇带着独立师小试牛刀,在吉林濛江三岔子那边给了日伪军狠狠一击。

杨靖宇心里明白,这时候他已经被选为了中华苏维埃的中央执行委员了。

过了好一阵子他才明白,就在那一年的十月,南方的红军主力部队踏上了长征之路,这样一来,党在东北领导的抗日队伍就和中央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杨靖宇带领的独立师已经开始使用电台了,他请求共产国际能派一位联络人来,把联络密码送过来,好让他们能和共产国际的中国代表团通上信。

结果,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把送密码的重要差事托付给了名叫汉布尔格的德国女间谍。

按照计划,汉布尔格先从沈阳坐火车出发,路过抚顺和清原,接着进入吉林地界,最后在辉南下了火车。

然后,汉布尔格改坐大巴车,路过杉松岗,再经过抚长,最后抵达了龙泉。

就在这时,一位中国的秘密联络员来接她了,他匆匆牵来一辆简陋的马车,让汉布尔格坐上去后,就驾着车往山里赶去。

走出树林后,溪边有座用木头搭的简单小屋,接头的同志带着她进了屋里。

屋子里放着一张木头桌子,还有好几个树桩子。

桌子上围着几个人,他们有的穿着灰布军装,有的穿着绿布军装,大概四五个人,正低头研究一幅标有日文的东北地图。

汉布尔格一进来,大家都赶紧起身,招呼她找个位置坐下。

没过多久,一个高大威猛的兵哥哥走了进来,他咧嘴一笑,开始做自我介绍。

嗨,我是杨靖宇,很高兴国际上的朋友们能来我们这儿做客。

汉布尔格站起身,上下仔细看了看面前的这位士兵。

这是她头一回瞧见中国共产党的军队领导人。

真没想到,杨靖宇个子高挑,身材魁梧,这在中国人里可不常见。他浓眉大眼,腮边留着些胡茬,腰上系着条宽宽的皮带,还别着一把勃郎宁手枪,背上更是扛着一杆能连发二十响的德国毛瑟枪,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杨司令,见到您真开心,汉布尔格尽力用自己学会的中文表达道。

这是我给你带来上级交代的密码,麻烦你接收一下。

讲完后,汉布尔格把密码本递给了杨靖宇。杨靖宇接过来,咧嘴一笑,随口说了声:

哎呀,倒霉的是,我们的无线电出故障了,现在暂时没法跟国际上取得联系。

哪里出了问题,我可以帮你们瞧瞧

汉布尔格经过非常认真的专业训练,是电信领域的老手了,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电报机的按钮出了故障。

汉布尔格就地取材,拿着营地里能找到的东西,动手做了一个简单的电报机按钮。

一按电键,就发出了嘀嘀嗒嗒的声音,屋里的人都对她赞不绝口,连汉布尔格也忍不住开心地笑了。

杨靖宇带着的抗日队伍一路打到了宽甸、桓仁那边,把日伪军吓得不轻,共产国际很快就开始重点关注起这支独立师来了。

奇怪的是,杨靖宇和共产国际在中共的代表团后来没了电讯联系,具体原因谁也不清楚。

一九三五年八月一号,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代表们发了一份叫《给所有中国人的一封信》的文件,大家也叫它《八一宣言》。

号召大家别打了,一起对抗日本鬼子,还列出了十条救国家的办法。

呼吁大家,有钱就捐钱,有武器就拿武器,有粮食就给粮食,能帮忙就出把力。

《致所有同胞的一封信》让中国抗日民族团结的大旗高高飘扬起来。

那一年,陕北的红军队伍渡过黄河,向东进发,一路打到了山西的地界上。

杨靖宇是个军事高手,他很清楚在南满打鬼子有多难。

一九三六年刚开始的时候,杨靖宇带头的独立师变为了东北抗联的第一支队伍,他自己呢,就成了这支队伍的军长和政委。

没过多久,抗联第一军和第二军就合并成了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既是总司令也是政委。

杨靖宇在一九三六年夏天和一九三七年冬天,两次带队往西边进发,就是想找到办法和陕北的党中央联系上,同时也想和从关内出发往东走的红军队伍接上头。

可惜啊,日军和伪军人多势众,把路都给堵死了,再加上大山大水的阻挡,抗联一军的远征没能成功。

满洲省委和党中央断了联系后,没办法只能多听共产国际的话来做决定了。

那时候,王明他们这些共产国际的大头头们,更关心阶级斗争的事儿,整天就喜欢空谈理论,不脚踏实地。

满洲省委解散后,他们在南边、北边和吉东地区,分别搞了个南满省委、北满临时省委,还有吉东特委。

吉东特委经常转达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各种指示,这让南北满和吉东地区的抗日党政军之间出现了不少本可避免的混乱和误会。

身为南满省委的重要领导,杨靖宇面对这些混乱状况和迟迟不来的文件,只能叹了口气,选择不说话。

从一九三七年底开始,东北抗联和中共在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就彻底失去了联系。

为了让组织重新取得联系,中共中央和东北抗联都在拼尽全力想办法。党中央和毛主席也多次筹划和指挥,想要给东北抗联提供援助,但这些尝试都没有成功。

有个中央派来的特别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北满,在虎饶一带找到了抗联七军。可他没法儿证明自己的身份,就只能跟着队伍一起走。后来,在一次打仗的时候,他英勇牺牲了。

从一九三七年底到一九三八年底,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里,抗联有三位军长被苏联扣留了。他们是谁呢?就是抗联的十一军军长祁致中、三军军长赵尚志,还有六军军长戴洪斌。

有一队大约五百人的北满抗联战士,因为被日伪军追赶,没办法只好逃到苏联那边。但苏联方面说他们非法入境,就把他们的枪都收了,然后用没有窗户的火车把他们集体送到了新疆。

苏联的行为让亲近的人感到痛心,却让仇敌高兴,这让杨靖宇不得不提高警惕,多加留意。

一九三八年,杨靖宇特别倚重的抗联一军一师领头人程斌变节了,这样一来,杨靖宇辛苦建立起来的一师就彻底解散了。

辽宁的本溪、桓仁这些抗日的地方没了,抗联队伍的活动和战斗范围又被大大减少了。

在危险重重的关头,就像迷失方向的孤舟,杨靖宇和他的伙伴们每一刻都在期盼着党中央的指引。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扩大了的会议)向杨靖宇带领的东北抗日联军以及所有东北的乡亲们发去了一封致敬的信。

夸奖东北抗联英雄们在天寒地冻中和敌人斗智斗勇长达七年多,他们是勇敢面对艰难险阻、努力抗争的榜样。

很可惜,杨靖宇和其他抗联英雄们没能及时收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而且也没能从关内得到任何帮助。

一九三八年五月,因为程斌的背叛让情况变得棘手,所以抗联第一路军就重新组织了,分成了三个部队和一个保护队,分开来打敌人。

按照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二方面军的政治部头头吕伯岐的说法:

在安图,高级干部们聚在一起开了个会。会上,杨靖宇强调,咱们得继续打游击战,谁都不能偷偷跑去苏联,也不能躲起来藏着,得想法子拖住敌人。

那么,为啥杨靖宇不愿意去苏联呢?

张秀峰,他以前是杨靖宇的贴身警卫排长,但后来背叛了。他回忆起一九三九年春天的时候,杨靖宇在辉南的石道河子那里召开了一个会议。

在那个时候,敌人强大而我们弱小,他们人多我们人少,有人建议让部队先撤到苏联去,好保存实力,等以后情况变好了再返回。

杨靖宇直接否定了这个计划,他说道:

咱们是做啥的?咱们是东北的抗日联军,专门打日本鬼子的队伍。

说是抗日,你咋还跑到苏联那边去了,还管自己叫抗日队伍呢。

你跑到苏联那边,就想着日本侵略者会自己撤退,不用打仗了吗?

抗联的任务是对抗日寇,所以他们必须一直打下去。

杨靖宇想了想,然后说:“咱们要是继续在这儿跟敌人周旋,就能拖住他们一部分兵力,这对关内的抗日斗争会有好处。”

要是咱们搬走了,离开了这儿,这里的抗联队伍就没了,敌人肯定会抓住机会说抗联被打散了。

这事儿对老百姓肯定没好处,尤其是敌人可能会把更多兵力调到关内,给党中央添不少麻烦。

咱们虽然力量小,但在这儿使劲儿干,好歹也能拦住敌人一部分,给全国的抗日战斗帮上忙。

会议最后决定按照杨靖宇的想法来办。

一九三九年五月,日苏在诺门罕开打,杨靖宇带着队伍,在辉南、桦甸、濛江(现在叫靖宇)和抚松这四个县交界的地方,主动出手,打游击战骚扰敌人,帮苏蒙军一把。他们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国际主义精神,自觉担起了这份责任,真是国际主义的好榜样。

一九三九年秋天,日军在诺门罕那一仗被打得大败后,就把一些军队撤了回来,连同原本在北满参与三江大讨伐的日伪军,全都调去了南满。

日本东南防卫区的指挥官野副昌德少将,带着七万五千人马,对杨靖宇常出没的吉林山林区域,发起了一场残暴又无理的大规模搜捕行动。

杨靖宇的队伍天天都在打仗,每次打仗都有人员伤亡。到了1940年二月下旬,他们已经和日本鬼子以及伪军打了足足四十六仗。

哪怕到了万分紧急的时候,凭借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深厚情感,杨靖宇始终没有选择躲避敌人,逃往苏联。

杨靖宇不停地让队伍分散,吸引日伪军的注意力,全都冲着他来。他把活下去的机会给了战友们,自己却甘愿承担牺牲的风险。

二月十八号那天,杨靖宇将军身边最后两个保护他的战士出去买粮食,结果被叛徒给出卖了,被抓后英勇牺牲。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杨靖宇已经四天没吃东西了,他的左臂受了伤,脸、手和脚都被冻得很厉害。在那濛江深山的一个破旧草屋里,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晚。

那天正好是元宵节,不知道杨靖宇有没有想起已经十二年没见,远在河南确山的亲人,包括他的妈妈、老婆和两个孩子。

二月二十三号下午,杨靖宇一个人,身体特别虚弱,在保安村那边,被一个村民出卖了行踪。

在濛江三道崴子那地方,杨靖宇被日伪军的追捕队伍给围住了。他拿起两把枪就拼命反抗,打死打伤了好多敌人,就是不肯投降。

在激烈的战斗中,杨靖宇不幸被子弹打中了胸口和肚子,英勇地牺牲了。

凶狠的敌军砍下了杨靖宇将军的头,送到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长春)。他们剖开杨靖宇的胃查看,里面竟然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这些难以下咽的东西。

杨靖宇将军离世后,抗联第一路军的各个队伍都开始了他们的报仇计划,这让日伪政府大吃一惊,直呼不可思议。

他打球打得上瘾了,完全进入了疯狂状态。

在日伪军队的大举围攻下,抗联第一路军的两位重要将领,曹亚范和陈翰章,一个接一个地英勇牺牲,他们分别是该路军的指挥和三方面军的指挥。

金日成(原名金成柱)听了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主意,他亲自带着二、三方面军和警卫旅剩下的人马,从珲春悄悄进入苏联的抗联南野营地,这样抗联第一路军就留下了一点根苗。

一九四二年八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剩下队伍加入了东北抗联教导旅。这些活下来的战士们心里憋着股劲儿,默默努力,天天刻苦训练,就盼着有一天能重返东北,给牺牲的杨靖宇他们报仇雪恨。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先头部队和苏军一起攻打东北,曾经强大无比的日本关东军瞬间瓦解,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年那个下令追捕杨靖宇的通化假警察头头,岸谷龙一郎,因为心里害怕在哈尔滨自己喝了毒药死了。

一九四八年,在长春的一个地方(就是以前的日本关东军医院地下室),大家找到了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四野的参谋长陈光特地安排了人,小心翼翼地把头颅送到了哈尔滨的烈士纪念馆。

一九五一年,那个曾经当过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的叛徒程斌,在承德被政府依法惩处了。

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三号,这天是杨靖宇将军牺牲十八年的日子,党和政府在吉林通化新建好的靖宇陵园里,为杨靖宇将军举办了一场庄严而肃穆的公祭安葬仪式。

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送来了花圈,并且中央还特地派了代表来主持祭奠仪式。

毛泽东送的花圈上写着这样的悼念词:

靖宇同志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中央领导的致辞中提到:

杨靖宇同志一辈子都在英勇斗争,展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

他对革命充满决心和勇气,什么难关都挡不住他。他对党忠心耿耿,无论何时都遵守党的规矩和纪律。

因为对抗日战争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杨靖宇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个以政治局委员和元帅级别葬礼待遇的革命英雄。

杨靖宇的纪念安葬活动,就这样成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北京以外地方举办的级别最高的葬礼。这次活动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所有活动中,规模最大、最受关注、评价最全面深入的一次。

杨靖宇牺牲十八年后,终于得到了国家隆重的葬礼,他的身体和头颅得以合葬,安息于地下。

杨靖宇当初没带着队伍去苏联,想必他心里自有他的盘算和考虑。

这种明明知道做不到却还坚持去做的英勇,深深触动了杨靖宇内心那份简单的民族骄傲和爱国心,让他三十五年的生命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那时候,日本头头岸谷龙一郎在吞毒自杀前,留下了这样的话:

有像杨靖宇这样的英雄军人,中国肯定会一直强盛下去。

我愿用我满腔热血报效祖国,世上到处都有美好的地方可以建功立业。

向河南确山的优秀人才致敬!

抗日勇士杨靖宇,是个民族的大英雄。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