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意昂体育介绍 147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你爸妈年轻时最爱逛的街。
他们会眉飞色舞地告诉你,当年那地方是如何的人山人海,买东西要用抢的,约会要是去那儿,倍儿有面子。
然后你开着导航去找,结果发现,那里现在是你连上厕所都嫌弃的地方。
建筑老旧,品牌过时,仅存的几家店里,店员比顾客还多,脸上写满了“爱买不买,不买滚蛋”的佛系。
这些昔日的城市商业心脏,今天很多都成了城市的心肌梗塞。
大家习惯性地把锅甩给马云,都怪电商嘛,把实体干废了。
这逻辑不能说错,但非常懒。懒得就像一个考零分的学渣,把自己的堕落归结为考试制度不合理。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这些老商圈的死亡,不是被电商杀死的,而是它们自己选择了功能性自杀。
它们的核心功能,几十年来只有一个——卖东西。
而当“卖东西”这个功能被互联网无限稀释,变得随时随地唾手可得之后,它们就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个巨大的、只会收租的诺基亚。
给一个诺基亚镶再多的钻,它也变不成iPhone。
不信你看西安的解放路。
这地方,搁在几十年前,那就是西安的王府井、南京路,紧挨着火车站,是人流、物流、现金流的暴力交汇点。民生百货这种老牌商场,巅峰时期一年能干十几个亿的销售额,印钞机都没它快。
但后来呢?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外移,新的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解放路就成了牛夫人。基础设施老化,业态万年不变,你十年前去和十年后去,可能连保安大叔都没换。
到2020年,这里的商业楼宇空置率,接近七成。
七成是什么概念?就是一栋楼里,十个铺位七个关门,亮着灯的那三家,可能两家是老板自己在守,还有一家是移动营业厅。
民生百货,这个曾经的印钞机,连续亏了七年,一度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商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员工比顾客都多。
保安大叔在门口都能睡着。
这还叫商圈吗?
这叫城市脸上的一块牛皮癣,痒,还抠不掉。
面对这种局面,一般的操作是什么?
重新装修,搞点网红涂鸦墙,引进几家连锁奶茶,再花钱请一堆探店博主来尬吹一波“烟火气”。
他们只想着装修。
他们只想着招商。
他们只想着打折促销。
有用吗?
给一个诺基亚镶钻,它也变不成iPhone啊朋友。
西安新城区这次的玩法,就比较有意思了。他们没在尸体上化妆,而是直接给尸体换了个灵魂。
他们的核心思路,叫“空间重构”牵引“产业重塑”。
说人话就是:别惦记你那破零售了,卖不出去了。你这地方虽然旧,但位置好啊,交通方便,周边医院学校配套齐全,这些都是新城区卷死也卷不来的优势。
既然卖东西这条路走不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空着的商场,改成写字楼?
这个操作,就是“商改办”。
听起来简单,就是把卖衣服的柜台换成办公桌。但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一次彻底的内核切换。
这就好比你家有个祖传的、巨大的实体图书馆,现在没人来看书了,眼看就要倒闭。你是选择把书的封面换得花里胡哨一点,还是干脆把图书馆改成一个巨牛逼的WeWork联合办公空间?
前者是修修补补,后者是模式升级。
西安解放路就选了后者。
他们不再把这些楼定义为“购物中心”,而是“产业社区”。
他们不再盯着那些零售品牌,而是去招那些互联网企业、初创公司、数字经济总部。
这个操作骚就骚在,它精准地切中了当前商业环境下的一个痛点。
对于很多中小微企业和初创团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不是高大上的CBD写字楼,那玩意儿租金能要了他们的命。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交通便利、生活成本相对较低、配套齐全、能让员工下了班就能吃饭逛街的地方。
解放路,完美符合。
这里就像一个现成的“成熟社区”,地段核心,租金却因为之前的衰败而被打了下来。政府再推一把,提供点政策优惠,对于那些追求性价比的企业来说,简直是把饭喂到嘴里。
结果就是,盘活了。
以前是商场求着品牌入驻,现在是写字楼等着企业排队。
西安艾米商业运营管理公司,在解放路租了2.4万平米,塞进去了113家企业,基本满员。
复兴商务中心,以前也是半死不活,现在成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经济总部基地。
整个解放路商圈,盘活了71.4万平方米的闲置楼宇,超过200家企业入驻,新增了2.1万个就业岗位。
2.1万个年轻人,带着他们的电脑、咖啡和消费力,重新涌回了这个地方。
这才是盘活的真正意义。
盘活一个商圈,不是把空着的铺子填满,而是把“人”重新填回来。
更牛逼的操作还在后面。
他们玩的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培育生态”。
过去招商,是拿着楼到处问,老板,租个办公室不?
现在招商,是带着产业生态的规划去找企业。他们先是引进了云上陕西、航投未来这种龙头企业。
一个龙头企业,就像往平静的池塘里扔进一块巨大的五花肉。
它本身就能吸引一大批上下游的小鱼小虾围过来。做软件的、做设计的、做营销的、做法律服务的……大家发现,哦豁,核心客户爸爸都搬到这里了,我们离得近一点,提案也方便啊。
于是,一个围绕着龙头企业的产业生态,就这么自发地形成了。
这就从过去那种瞎积薄发、招到谁算谁的模式,进化到了有顶层设计、追求网络效应的快种快收新阶段。
一个昔日卖衣服鞋帽的物理空间,就这么升级成了一个具有内生动能的产业社区。
你看,整个过程中,解放路商圈的核心物理位置没变,变的只是它的“操作系统”。
从一个只能运行“零售.exe”的Windows 98,升级成了一个可以兼容办公、居住、消费、社交的iOS。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对于很多日渐衰败的城市老城区而言,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电商,而是自身的路径依赖和思维僵化。
抱着“想当年我如何如何”的功劳簿不放,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本质上是一种巨婴行为。
商业世界不相信眼泪,只相信价值。当你无法提供独特的价值时,你就会被无情地抛弃。
解放路的“焕新记”,本质上是一次刮骨疗毒式的价值重估。它把老城区仅存的“地段和配套”这两个核心价值压榨了出来,嫁接上了“数字经济和青年就业”这个时代最大的需求,于是,化学反应就发生了。
所以,别再为你家门口那条萧条的老街哀叹了。
老城区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还没开的盲盒,就看操盘手有没有胆子和脑子去拆。
只要方法得当,那些看似生了锈的齿轮,随时都能重新咬合,并爆发出比新城区更猛的能量。
毕竟,新城区有的一切,老城区可以慢慢学。
而老城区沉淀下来的那些东西,新城区花多少钱,都买不来。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