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意昂体育介绍 167
老山战区那地方,说起地雷来,真是让人后背发凉。话说中越边境冲突那几年,老山这片山地丛林成了双方拉锯战的焦点,从1984年到1989年,部队在那对峙,互相布雷,搞得整个区域像个大雷场。
地雷密度高到什么程度?有资料说,敌我双方长年累月扔进去的雷,数量没法精确统计,但光是已知的部分,就够吓人。
举个例子,部队一位领导带队一次任务,就埋了4万颗地雷,这密度在全世界都算顶尖。
地雷不光埋在地上,还挂树上,藏石头缝里,地下深层也有,来源五花八门,有中国的、苏联的、美国的、越南的,种类包括压发雷、绊发雷、定向雷、松发雷、诡雷啥的。
雨水一冲刷,很多雷就沉到土里,更难找。雷场立体分布,战士们走路得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出事。
地雷这东西,成本低,杀伤力大,在对峙期特别管用。双方都用它消耗对方兵力,老山地形复杂,山坡陡,丛林密,布雷容易,排雷难。
战士们常说,老山地雷密度是世界之最,踩雷的事故层出不穷。比方说,二月份一次冰雹砸下来,山里的雷炸个不停,大树倒了又压到更多雷,整座山硝烟滚滚。
国庆前后,一位团参谋长饭后扔三个酒瓶到堑壕外,结果每个瓶子落地都炸起一枚雷,泥土飞扬。动物也遭殃,猴子野猪常被炸断腿,有次战士抓到一头野猪,本来人追不上它,这次轻易逮住,一看腿没了。
慰问团上山的公路,排过好几遍雷,算安全了,但一位姑娘走着滑倒,旁边就露出一颗雷,她赶紧爬起往前赶。
哨位修整时,一班长去装土,踩中雷,双腿炸断,上身落地又引爆另一颗,当场没了声息。树上绊雷也狠,一战士扛木头碰着枝条,雷就炸了。
侦察兵休息时背包刮树枝,小队七人伤,一人没了。越军诡雷藏弹药箱、食物袋下,或石头缝里,一炮兵走石头尖避雷,还是炸掉三个脚趾和脚掌。
突击组里,排长过没事,跟随战士踩中炸了。公路上偶尔还有隐蔽雷,一战士就中招。洪水后,挖土修工事挖到深埋雷,一战士成了残疾。
猫耳洞里也有雷,有时塞编织袋内,一战士钉钉子挂东西,钉中炸了。一战士修工事碰诡雷,腿断,眼球炸出。
提到地雷密度,就得说说尤建华这人。他是江苏如皋人,1963年出生,1981年入伍,当工兵。1987年4月随部队到老山,担任排长,主要负责排雷开路、设障。
整个轮战期,上阵地218天,单独出任务198次,排雷1101枚,还助战友排84具单火箭爆破器、302节爆破筒、400多公斤炸药、246枚手榴弹。
开辟通道524条,总长2800米,自己布雷1250枚、爆破筒250多节。这些数字不是吹的,来自官方记录。他用探雷针一点点探,越南雷对他来说不算难题。
一次,班长触雷身亡,他去抢遗体,探出四条路:一条到上身,两条到腿,一条到断手。1987年4月24日,他带小组到1073高地东侧,排除50多枚雷,推进90米,然后布326枚雷,无伤亡完成。
5月6日,到40号阵地前沿排雷,开路为进攻,起初排57枚,后来总114枚,开出70米长0.7米宽通道。
5月12日,为侦察兵开路,敌火下干5小时,排118枚,开三条80米通道,一发子弹从耳边过,迫击炮弹落附近,他没停。
整个过程,他执行243次排雷任务,175次联合作业,62次单独,27次在炮火下。老山地雷多,排雷风险大。尤建华被叫“雷博士”,国防部长张爱萍视察时这么喊。
他1987年10月参与突破敌604阵地,从1073阵地隧道推进,敌炮击塌隧道,他埋土下30分钟,50多同志牺牲,三天后挖出时还活着,送医院输液6天醒来。
战区雷场覆盖广,立体布置,双方布雷让老山成禁区。地雷与山地混一起,雨水冲刷加深埋藏,排除需精细。
部队轮战,排雷频繁,工兵用针探路,挖雷运回销毁。防御靠地雷阻敌,战士布设挖坑安装,伪装覆盖。敌推进受阻,炮击回应。
地雷密度高,走路需警惕,每步探查,避免伤亡。一次200米死角路,尤建华排117枚72式防步兵雷。类似任务多,他总冲前。
具体到350米道路排出140颗地雷,这事在老山雷场典型。尤建华一次任务,在350米通道上排140颗雷,确保部队通行。
这密度算高,每米平均0.4颗,通道狭窄,雷分布乱,他用针探,标记挖出拆引信。整个战区类似地方多,地雷埋深浅不一,有的雨水沉土里,有的挂枝上。
排雷不止尤建华一人,老山有三位排雷英雄:白洪普、尤建华、杨再林。杨再林排304枚,罗木玉排617枚前受伤。
工兵在敌我前沿出生入死,十年作战,军委授112人一级英雄模范,其中排雷三人。地雷主要72式防步兵雷,塑料壳,轻便,金属少,探测难。还有法国的、美国的,种类杂。
战后,老山地雷遗留问题大。1989年后,边境稳定,部队撤,地方排雷行动启动。1990年代组织三次大规模排雷,多小规模边界调查,清除上万枚雷和爆炸物。
51个雷场、95个雷区,数十平方公里,雷数以万计。雨季长,雷滚坡下,威胁边民。富宁县87村民踩雷失腿,剩78条腿。
排雷用爆破索清路,宽40厘米,士兵跟脚印走,不总安全。一次清路,战士滑出道,踩雷重伤身亡。
战后发展,边境和平,贸易恢复,口岸开,车辆增。旅游兴,游客看阵地遗址,战士讲历史。社区恢复,学校教避雷,设警示牌。经济建,公路桥架,村民种橡胶茶叶,生活好转。
结语:
老山地雷密度高,反映那段边境冲突残酷。地雷遗害长,战后排雷花大力气。英雄如尤建华,用实际行动保部队安全。话说回来,地雷战虽有效,但代价大,现在边境和平,地雷清除推进,避免类似悲剧。
整个老山战区,从布雷到排雷,故事多,提醒人战争代价。地雷密度数据虽估算,但具体事例如350米140颗,显示问题严重。部队工兵贡献大,值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