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意昂体育介绍 188
声明:本文基于历史资料与口述采访改编创作,涉及宗教历史与人文议题,仅供参考,请理性对待,切勿盲从或过度解读。
1950 年 2 月,一列从武汉开往广州的列车缓缓驶入郴州站。
一身军装的邓华走下车厢,这是他阔别22 年的家乡,如今已是新中国的天地。
可这位第十五兵团司令员此次回乡,不止是探亲。
只是邓华没想到,老宅里等待他的,除了满院桂香和泛黄书信,还有关于前妻邱青娥的最后嘱托,以及一个藏了22 年的父子约定。
当年他离家投身革命时,儿子邓诗贤尚在襁褓,如今这对分离二十余年的父子,又将以怎样的方式重逢?
一、车站初见家乡新貌
1950 年 2 月 21 日从武汉开往广州的列车缓缓驶入郴州站。
列车停稳后邓华起身,扣好军装领口的风纪扣,拿起放在身旁的公文包,迈步走下车厢。
脚踩在站台的水泥地面上,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山峦,这些山的轮廓与22 年前记忆中的模样几乎重合,只是此刻山间多了几分和平年代的宁静。
走出车站检票口,邓华看到站前广场上有几位穿着土布衣裳的村民,正围着一辆手推车挑选橘子。
橘子是郴州当地的特产,此时正值上市季,果皮鲜亮。
他走上前用带着乡音的话语向摊主询问价格,摊主笑着回答:“同志,五分钱一斤,刚从山上摘的,甜得很。”
邓华买下两斤,剥开一个品尝,酸甜的滋味瞬间勾起了他对家乡的记忆。
据郴州地方档案记载,1950 年初,郴州城区常住人口约 3.2 万人,主要街道仅有三条,分别是东街、西街和南街。
邓华沿着南街前行,街道两旁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部分店铺已经开门营业,有售卖日常百货的杂货铺,也有提供茶水的茶馆。
他注意到街道两侧的墙壁上,新刷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 等标语格外醒目,与残存的 “打倒土豪劣绅” 的旧标语形成鲜明对比。
行至南街中段,邓华遇见了一位正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
环卫工人约莫六十岁,穿着蓝色的工装,见到邓华一身军装,主动停下手中的扫帚问好。
邓华上前与他攀谈,询问郴州解放后的变化。
环卫工人说道:“解放后,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这些穷苦人了。政府还组织我们修了水井,现在喝水比以前方便多了。”
邓华听后不住点头,叮嘱他注意身体,随后继续前行。
二、寻访革命旧址忆先烈
邓华此次回乡,除了探望亲人,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寻访当年湘南暴动时的革命旧址。
根据事先了解的信息,他首先前往位于城区北部的陈家大屋。
这里曾是1928 年湘南暴动期间,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的临时指挥部,邓华当年在此担任组织干事,参与过多次会议的筹备工作。
抵达陈家大屋时,门口有两位村干部正在值守。
得知邓华的身份后,村干部热情地迎了上去,打开大门邀请他参观。
走进大屋庭院里的石板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东侧的厢房门口挂着“湘南暴动革命旧址” 的木牌。
邓华走进厢房,屋内的陈设简单,一张八仙桌摆在中央,四周放着几把木椅,桌上还保留着当年使用过的煤油灯和砚台。
村干部向邓华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陈家大屋进行了初步修缮,安排专人负责看管,每逢重要节日,会有村民自发前来打扫。
邓华抚摸着八仙桌的桌面,回忆起1928 年 3 月的一个夜晚,他与战友们围坐在这张桌子旁,讨论部队转移路线的场景。
“当时情况紧急,我们连夜制定方案,天亮后就带着群众往井冈山方向转移。”邓华向村干部讲述着当年的经历,眼神中满是对往昔的追忆。
离开陈家大屋,邓华前往位于城郊的狮子岭。
这里曾是湘南暴动期间的一处战场,当年工农革命军与国民党军在此展开过激烈战斗。
据《郴县革命史》记载,1928 年 4 月国民党军调集两个团的兵力进攻狮子岭,工农革命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最终成功击退敌军,此战共歼敌 120 余人,缴获枪支 80 余支。
邓华沿着山间小路登上狮子岭,岭上的树木已经枝繁叶茂,掩盖了当年战斗留下的痕迹。
他在岭顶驻足,眺望远方,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
此时一位正在山上砍柴的老农路过,见到邓华,主动上前搭话。
老农告诉邓华,他的父亲当年曾参与狮子岭战斗,不幸牺牲,如今政府每年都会给他家发放抚恤金。
邓华听后心情沉重,对老农说:“你的父亲是革命烈士,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贡献。”
三、乡间路上听民声
从狮子岭下来后,邓华雇了一辆马车前往陂副村。
马车夫名叫周老栓,五十多岁,是附近周家村人,常年往返于城区和各个村落之间。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车轮碾压着泥土路面,发出“咯吱咯吱” 的声响。
途中周老栓向邓华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解放前他靠给地主赶车谋生,每天起早贪黑,却只能勉强糊口。
解放后地主被打倒,他分到了三亩土地,还买了这辆马车,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现在我不仅能养活一家人,还能供儿子读书。政府办的扫盲班,我也去参加了,现在能认识不少字呢。” 周老栓说着,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邓华询问起沿途村落的情况,周老栓一一作答。
他说陂副村旁边的李家村,解放后成立了农业互助组,村民们一起耕种土地,互帮互助,粮食产量比去年提高了不少。
“互助组里有专门的农技员,教我们选种、施肥,今年的稻子长得比往年都好。”
周老栓还提到,政府正在组织村民修建灌溉水渠,预计下个月就能完工,水渠修好后,周边几个村子的农田都能得到灌溉。
马车行驶到一处渡口时,需要等待渡船。
邓华下车休息,看到几位村民正在渡口的空地上晾晒稻谷。
他走上前与村民们交流起来。
村民们告诉邓华,去年因为洪水,粮食收成不好,政府不仅发放了救济粮,还组织大家补种晚秋作物,帮助大家渡过了难关。
“今年天气好,要是不出意外,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一位村民信心满满地说。
等待了约莫半个时辰,渡船缓缓靠岸。
邓华与周老栓一起将马车赶上渡船,渡过河后继续向陂副村行进。
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野上,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的景象。
四、重回老宅见旧物
傍晚时分马车终于抵达陂副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聊天,看到邓华一行,纷纷起身围了过来。
其中一位老人认出了邓华,高声喊道:“这不是多华吗?你可算回来了!”
邓华快步上前,握住老人的手,笑着回应:“张大爷,我回来了。”
很快邓华回家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
乡亲们纷纷来到村口,欢迎他的归来。
邓华的兄长邓多英听到消息后,急忙从家里赶来,兄弟二人相见,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相拥在一起。
在邓多英的带领下,邓华走进了自家的老宅。
老宅是典型的湘南民居,坐北朝南,由堂屋、东西厢房和后院组成。
堂屋的门楣上,还保留着当年邓华参加革命时,乡亲们送的“革命先锋” 木匾,只是木匾的颜色已经变得暗沉。
走进堂屋邓华看到八仙桌上摆放着一个老式座钟,座钟的玻璃罩有些破损,指针停留在10 点 15 分的位置。
邓多英告诉邓华,这个座钟是父亲当年用五块大洋买的,已经用了三十多年,父亲去世后,家人一直把它当作念想保留着。
“每天我都会给它上弦,虽然它不走了,但看到它,就像看到父亲一样。” 邓多英说着,声音有些哽咽。
邓华走到东厢房,这里曾是他年少时的书房。
房间里的书桌和书架依然摆放整齐,书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灯盏里还残留着些许灯油。
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些书籍,有《论语》《孟子》等传统典籍,也有《共产党宣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革命书籍。
邓华拿起一本《共产党宣言》,翻开扉页,上面还留有他当年写下的读书笔记,字迹工整清晰。
从东厢房出来,邓华来到后院。
后院里有一棵老桂花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
邓多英说这棵树是母亲当年亲手栽种的,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树龄了,每年中秋节前后,满院都飘着桂花香。
“母亲在世时,每年都会采摘桂花,做成桂花糕,等着你回来吃,可惜她没能等到这一天。” 邓多英的话语中满是遗憾。
五、村民夜谈忆往昔
当晚,邓华的老宅里挤满了乡亲。
大家围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一边品尝着邓华从车站买来的橘子,一边聊起了家常。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郴州解放后的变化,从分到土地的喜悦,到孩子能上学读书的欣慰,话语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爱。
聊着聊着话题渐渐转向了当年的革命岁月。
村民邓春生回忆起,1928 年湘南暴动时,他才十五岁,曾跟着邓天生一起为工农革命军送过粮食。
“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晚上摸着黑走山路,生怕被国民党军发现。邓天生同志总是走在最前面,保护我们这些孩子。”
邓春生说邓天生不仅勇敢,还很关心乡亲们,经常把自己的粮食分给穷苦百姓。
村民邓大妈也开口说道:“邓天生同志是个好人啊!当年我家孩子得了重病,没钱医治,是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帮我请来了郎中。后来他被豪绅杀害,我们都很伤心,偷偷给他立了个碑,放在村外的山坡上。”
邓华听着乡亲们的讲述,内心十分感动。
他对大家说:“邓天生同志是我们陂副村的骄傲,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不能忘记他。明天我想去他的墓地看看,也希望政府能尽快为他修建一座正式的墓碑,让后人永远铭记他的事迹。”
乡亲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眼中满是期待。
随后邓华又与乡亲们聊起了村里的发展。
他询问了农业生产、村民生活等情况,当得知村里还没有学校时,他对身旁的村干部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让他们接受教育。政府很快会有办学的政策,你们可以先组织村民们腾出一间房屋,作为临时教室,聘请有文化的村民担任老师,先让孩子们学起来。”
村干部连连点头,表示会尽快落实。
六、兄长细说家中事
夜深了乡亲们陆续散去,邓华与邓多英回到东厢房,继续叙旧。
邓多英从木箱里取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叠信件。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封,递给邓华说:“这是父亲 1935 年写给你的信,当时因为战乱,没能寄出去,一直放在家里。”
邓华接过信,信封已经泛黄,信纸边缘有些破损。
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父亲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信中父亲讲述了家中的情况,提到母亲身体不好,时常思念他,还叮嘱他在外要照顾好自己,为国家多做贡献。
邓华读着信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他想起当年自己毅然离家参加革命,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心中满是愧疚。
邓多英又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邱青娥抱着年幼的邓诗贤。
邓多英说:“这张照片是 1930 年拍的,当时诗贤才两岁。青娥说,等你回来,一定要让你看看孩子的模样。”
邓华接过照片仔细端详着,邱青娥温柔的笑容和邓诗贤稚嫩的脸庞,让他想起了与邱青娥相处的时光。
邓多英接着说道:“青娥是个苦命的人。你走后,她一个人拉扯着诗贤,还要照顾父母。1936 年父亲去世,她到处借钱办丧事,自己却省吃俭用。后来她积劳成疾,1938 年的时候,病情越来越重,临终前还一直喊着你的名字,说等你回来。”
邓华听着,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泪水无声地滑落。
邓多英怕邓华过于伤心,转移话题说起了邓诗贤的情况。
他说邓诗贤从小就很懂事,知道自己的父亲是革命军人,立志长大后也要参军报国。
“诗贤高中毕业后,就报名参加了解放军,现在在第四十六军服役,听说表现很优秀。”
邓华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儿子的选择感到骄傲。
七、父子重逢的感人时刻
随后兄弟俩的话题转向邓诗贤。
邓华向兄长讲起与儿子重逢之事。
1949 年 12 月广州解放后,报纸刊登了相关报道及照片,邓诗贤看到 “邓华” 名字,向指导员确认其是郴县人后,认定是自己的父亲,便委托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给邓华寄了一封信。
邓华收到写着“亲爱的爸爸” 的信件,得知邱青娥已去世多年,而儿子已高中毕业,投身革命加入解放军,激动不已,赶紧把这消息告知妻子李玉芝和三个女儿青青、燕燕、英英。
恰好有参谋要去衡阳出差,他便委托参谋顺道把邓诗贤接到广州自己身边。
10 天后的清晨,邓华早早在第十五兵团司令部门口等候。
回忆起等待时刻,邓华对兄长说:“那时心里既紧张又期待,22 年没见不知道诗贤变成什么样了,怕见面认不出他。”
但邓诗贤出现的瞬间,邓华一眼就认出了他。
邓诗贤也快步奔向邓华,父子最终紧紧相拥,压抑多年的思念,让他们忍不住抽泣起来。
这一幕连在旁的十五兵团政委赖传珠和副司令员洪学智都为之感动。
兄长听着邓华的讲述,也不禁红了眼眶,感慨他们父子历经艰难,终于得以团聚。
八、祭拜邓天生烈士墓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邓华便起身了。
他换上一身整洁的军装,戴上军帽,在邓多英和几位村民的陪同下,前往村外山坡祭拜邓天生烈士。
一行人沿着田间小路前行,路边的油菜花已经绽放,金黄一片。
邓春生走在最前面带路,他手里拿着一把镰刀,不时清理路边的杂草。
“邓天生同志的墓就在前面那个山坡上,这么多年,我们村民都会时不时来看看,除除草。” 邓春生一边走一边说道。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众人抵达山坡。
邓华远远便看到一个小土堆,土堆前立着一块简陋的木碑,上面用红漆写着“邓天生烈士之墓”,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他快步走上前,仔细打量着墓碑,神情肃穆。
邓华弯腰亲手拔掉墓碑旁的杂草,随后从随行人员手中接过一束白色纸花,轻轻放在墓前。
他对着墓碑深深鞠躬三次,“邓天生同志,我来看你了。这么多年,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你的事迹会永远被铭记。”
邓春生在一旁补充道:“邓天生同志牺牲后,豪绅还想破坏他的墓,是我们村民连夜把他的墓迁到这里,偷偷守护着。解放后大家更是经常来祭拜,盼着能有一天为他修一座正式的墓碑。”
邓华听后对身旁的村干部说:“回去后,你尽快整理邓天生同志的事迹材料,上报给县里。我也会向相关部门反映,争取尽快为他修建一座新的墓碑,让后人能更好地缅怀他。”
村干部连忙点头答应。
祭拜结束后,邓华又向村民们详细询问了邓天生家属的情况。
得知邓天生的妻子和孩子如今生活还算安稳,政府也给予了相应的照顾,他才放心。
离开山坡时,邓华再次回望邓天生的墓,心中默默感慨:正是有了无数像邓天生这样的先烈,才有了如今的新中国。
九、走访陂副村农户
从山坡回来后,邓华没有直接回老宅,而是提出要走访村里的几户农户,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邓多英和村干部陪同他一同前往。
他们首先来到村民邓老三家。
邓老三一家五口人,住在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
见到邓华前来,邓老三连忙热情地迎了出来,把众人让进屋内。
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椅子,墙角堆放着一些农具和粮食。
邓华坐在椅子上,与邓老三拉起了家常。
邓老三告诉邓华,解放后他家分到了四亩土地,去年虽然因为洪水粮食收成受了点影响,但在政府的帮助下,补种了晚秋作物,也勉强够一家人吃了。
“今年天气好,我打算多种点水稻和玉米,争取能有个好收成,多存点粮食。” 邓老三笑着说道。
邓华询问道:“家里孩子上学的事情有着落了吗?”
邓老三叹了口气说:“村里还没有学校,孩子只能在家里跟着我识几个字,我也盼着村里能早点有学校,让孩子能正经读书。”
邓华安慰道:“你放心,村里办学的事情已经提上日程了,很快孩子们就能有学上了。”
随后他们又来到村民邓大妈家。邓大妈的丈夫早年去世,她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长大。
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年,儿子在外地打工,女儿在家帮忙做家务。
邓大妈告诉邓华,解放后她家分到了三亩土地,自己年纪大了耕种起来有些吃力,但村里的互助组经常过来帮忙,日子也能过下去。
“政府还经常给我家送救济粮和衣物,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邓大妈激动地说。
邓华握着邓大妈的手说:“这都是党和政府应该做的,你们是革命的家属,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我们不能让你们受委屈。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向村里或者政府反映。”
在走访过程中邓华仔细倾听每一位村民的心声,记录下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需求。
他发现村里除了缺乏学校外,医疗条件也比较落后,村民生病后只能靠一些土方子治疗,或者步行几十里路去县城看病。
针对这些问题邓华与村干部商量,决定向县里申请派一名医生到村里设立临时医疗点,同时尽快推进学校建设。
十、与村干部商讨村里发展
走访完农户后,邓华回到老宅,召集村干部们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商讨陂副村未来的发展规划。
村干部们纷纷到场,大家围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气氛热烈。
邓华首先发言:“今天走访了几户村民,了解到大家在生活上还有一些困难,比如缺乏学校和医疗资源。我们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让村民们能更好地生活。”
村干部们纷纷表示赞同。村支书邓建国说道:“邓将军,您说得对。村里早就想办学校了,但是苦于没有资金和老师。医疗方面也是个大问题,村民们看病太不方便了。”
邓华说道:“关于学校建设,我会向县里反映情况,争取申请到一笔专项资金,用来修建学校校舍。老师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村里选拔有文化的村民担任临时老师,同时向县里申请派正式老师过来。医疗方面,我会联系相关部门,争取派一名医生到村里设立临时医疗点,为村民们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村干部们听后都非常高兴。邓建国接着说:“村里的农业生产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虽然成立了互助组,但在农业技术和农具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很多村民还是用传统的耕种方式,效率不高。”
邓华思考了一会儿说:“农业技术方面,我们可以向县里的农技部门申请派农技员到村里指导村民种植,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农具方面,可以组织村民们互助合作,共同购买一些必要的农具,提高耕种效率。另外,村里的灌溉水渠建设也要加快进度,确保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提高粮食产量。”
座谈会上大家还就村里的道路修缮、水利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邓华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并表示会尽力为村里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他强调:“陂副村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努力把村里建设好,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辜负先烈们的牺牲和付出。”
村干部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会按照讨论的方案,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为陂副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座谈会一直持续到傍晚,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十一、老宅夜话谈未来
傍晚时分邓多英做好了晚饭,兄弟二人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吃饭。
饭桌上只有几个简单的家常菜,有炒青菜、炖土豆和一碗鸡蛋汤,但兄弟二人吃得却格外香甜。
吃饭过程中邓多英问道:“你这次回来,打算在村里待多久?”
邓华放下筷子说:“我还有工作要忙,大概再待两天就要回广州了。这次回来看到村里的变化,我很欣慰,也了解到了村民们的一些困难,会尽力帮助村里解决。”
邓多英点了点头说:“你能有这份心,村里的乡亲们都很感激。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大家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你能为村里争取资源,真是太好了。”
邓华接着说:“我打算明天去县里一趟,和县里的领导沟通一下村里办学、医疗以及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事情,争取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另外关于邓天生同志修墓碑的事情,我也会和他们详细说一下,尽快落实。”
邓多英感慨道:“要是父亲和母亲还在,看到你现在的成就,看到村里的变化,肯定会非常高兴的。他们一辈子都盼着能过上安稳日子,现在终于实现了。”
邓华听后,眼中泛起了泪光:“是啊,父亲和母亲一辈子操劳,没能享过几天福。我这次回来,看到家里的旧物,想起了很多往事,心里很不是滋味。以后我会经常回来看看,多关心家里和村里的事情。”
饭后兄弟二人坐在院子里的老桂花树下,继续聊天。
月光洒在院子里,给整个老宅披上了一层银纱。
邓华说:“以后我会让李玉芝和孩子们也回来看看,让他们了解我的故乡,了解这里的革命历史。也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邓多英笑着说:“好啊,盼着他们能早点来。到时候我给他们做母亲当年做的桂花糕,让他们尝尝家乡的味道。”
兄弟二人聊着过去的往事,谈着未来的规划,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虽然相聚的时光短暂,但这份深厚的兄弟情谊却永远不会改变。
十二、告别陂副村
两天后,邓华要离开陂副村回广州了。
消息传开后乡亲们纷纷来到老宅门口,为他送行。
村口的老槐树下,挤满了村民,大家手里拿着鸡蛋、橘子等土特产,想要送给邓华。
邓华看着乡亲们热情的脸庞,心中十分感动。
他接过乡亲们递来的土特产,一一向他们道谢,然后又把这些东西分还给了乡亲们,“大家的心意我领了,这些东西你们留着自己用。我在外面一切都好,你们不用惦记我。以后村里有什么困难,尽管给我写信,我会尽力帮忙。”
邓春生握着邓华的手说:“邓将军,您为村里做了这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您一定要常回来看看我们啊!”
邓华点头说:“我会的,等村里的学校和医疗点建好了,我一定回来看看。”
村干部们也纷纷上前与邓华告别。
村支书邓建国说:“邓将军,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嘱咐,好好建设村里,不辜负您的期望。”
邓华说:“辛苦你们了,以后有什么进展,记得给我写信汇报。”
邓多英送邓华到村口的马车旁,兄弟二人再次紧紧相拥。
邓多英哽咽着说:“到了广州后,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常给家里写信。”
邓华说:“你也多保重身体,家里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随后邓华登上马车,向乡亲们挥手告别。
乡亲们也不停地挥手,目送马车渐渐远去,直到再也看不见。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邓华回头望向陂副村,心中满是不舍。
他知道这次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他也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陂副村一定会越来越好,乡亲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马车一路前行,朝着郴州站的方向驶去。
邓华坐在马车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陂副村的点点滴滴,有与乡亲们相处的欢乐,有祭拜先烈的肃穆,有与兄长叙旧的温馨。
这些记忆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像陂副村这样的村庄,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让先烈们的牺牲和付出都能得到回报。
下一篇:刘邦——汉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