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意昂体育介绍 66
2023年5月,一则来自乌克兰战场的战报掀起了轩然大波:乌方声称,他们成功击落了俄罗斯引以为傲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这消息是真是假,至今仍有争议。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就曾公开嘲讽,“乌克兰宣称击落的导弹比我们发射的还多”。
然而,对中国而言,纠结于这件事的真伪已经没有太大意义。真正重要的是,这记警钟已经敲响。它提醒我们,即便拥有东风系列这样的王牌,在设想未来武力统一台岛的行动时,绝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种武器上。
“匕首”导弹被拦截,从技术角度看,其实并不算天方夜谭。这款武器本质上是一款“取巧”的产物,它更像是将陆基的“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搬到了飞机上发射,虽然速度摸到了高超音速的门槛,但其核心能力存在短板。
最大的问题在于机动变轨能力。匕首导弹采用的是传统的双锥体弹头,飞行弹道基本是一条可预测的抛物线,只在攻击末段才能依靠舵面进行有限的机动。这种飞行模式,使得它和常规弹道导弹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相比之下,中国的东风-17导弹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乘波体”设计,其外形独特的弹头能在高超音速飞行时,利用自身产生的激波提供额外升力,从而实现复杂且难以预测的“水上漂”式机动。
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武器的攻防都是概率问题,不存在绝对无法拦截的“神话”。既然拦截“伊斯坎德尔-M”是可能的,那么拦截飞行轨迹相似的“匕首”也就在情理之中。同理,即使是技术更先进的东风-17,面对密集的防空火力网,被拦截的概率也并非为零。
除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价格动辄数百万人民币起步。如果打算用这种昂贵的武器,去覆盖台岛上成百上千个军事目标,那将是一笔天文数字般的开销。
战争打的是军事,但归根结底拼的是国力与消耗。现代战争的经验,尤其是俄乌冲突的走向,已经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点。俄罗斯在战争初期也动用了大量导弹进行精确打击,但随着战事拉长,最终还是回归到用火炮进行持续对轰的消耗战模式。
台岛是全球防空系统部署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面对这样的环境,即便我们发射大量东风导弹,也必须为可能出现的拦截做好准备。更关键的是,要考虑战争的经济可持续性,不能一开始就把家底打光。
“开门”与“压制”的区别
那么,东风导弹在武统台岛的行动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答案是“开门”的利器,而非持续压制的唯一手段。
在战争打响的第一时间,解放军需要利用东风导弹反应快、威力大的优势,对台岛的关键指挥节点、雷达站、防空阵地和机场进行首轮“点穴式”打击。这一击的目的,是瞬间瘫痪对方的防御体系,为后续的登陆部队扫清障碍,打开一扇窗。
但这扇窗打开后,如何保持敞开,就需要更经济、更持续的手段。以打击机场跑道为例,一枚导弹过去,可以在跑道上炸出一个大坑,使其短时间内无法起降战机。但对方的工程部队完全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快速修复。
难道每隔一小时就再发射一枚价值数百万的导弹去炸同一个地方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一天下来,光是为了压制一个机场,就可能要消耗掉十几枚宝贵的导弹,这在战略上是极不可取的。
正确的做法是,在首轮导弹攻击成功夺取制空权后,立刻转换打击方式。当对方的防空系统被压制,机场跑道被破坏,他们的战机无法起飞拦截时,解放军的轰炸机部队就该登场了。
轰-6这类轰炸机可以携带大量成本低廉的航空炸弹,对目标区域进行持续性的覆盖轰炸。美制的MK82、MK84航弹成本不过几万到十几万,而更普通的航弹甚至可能低至数千元。
用这种低得多的成本,解放军可以做到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出动一个轰炸机编队,对试图修复的机场跑道进行反复“补刀”。这种持续的、低成本的压制,才能真正让对方的机场彻底丧失功能,为我方登陆部队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安全的战场环境。
“匕首”被击落的传闻,无论真假,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它告诉我们,不能迷信任何单一的“杀手锏”武器。东风导弹毫无疑问是解放军手中的一柄重剑,威力无穷,但它更适合作为雷霆万钧的第一击。
真正的战争胜利,依赖于一个完整的、高低搭配、协同作战的体系。用最锋利的刀尖撕开突破口,再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扩大战果,这才是现代战争的制胜之道。对中国而言,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升级,更是作战思想和战略规划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