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从苏-35到歼-11D:中国为何不再需要俄罗斯战机?

2025-07-21 意昂体育介绍 186

前言:2013年,中国空军做出向俄罗斯购置24架苏35战斗机的决策,彼时不少人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觉得歼20很快就会列装中国空军,没必要再购入一款三代机。然而,支持购买的人则认为,苏35战斗机的战术性能远超中国的歼-11B和歼-10A战斗机,也比日本的F-15J以及印度的苏-30MKI更胜一筹。俄罗斯方面甚至宣称,苏35凭借其强大的雷达系统,能在空战中战胜F-35战斗机。但在乌克兰战争中,苏35战斗机损失惨重,完全没能展现出其纸面数据所呈现的战斗力。

一:苏-27重型战斗机

苏-27重型战斗机是前苏联于1985年配备给苏军的第三代战斗机,其整体设计即便到如今,依旧处于世界一流水准。在苏联解体前,达到服役状态的是苏-27SK战斗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27战斗机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并且将其大量出口。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空军还以大量一代机和少量二代机为主力,而对岸以F-104、F-5E/F等二代机构成的空中力量,在质量上明显优于解放军。当时备受期待的歼-8II战斗机研发又困难重重,恰逢中苏关系缓和,同时苏联经济状况恶化,打算通过外销先进武器来摆脱困境,中国抓住这个机会,决定启动“906”工程引进苏-27战斗机。经过两轮谈判,1990年12月28日,中国签订了购买24架苏-27战斗机及配套弹药设备的协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然按照协议履行义务,2架从苏霍伊设计局购买的二手苏-27UB战斗教练机于1992年5月30日飞抵芜湖机场。

当年,24架苏-27战斗机全部交付,这开启了苏-27在中国发展的篇章。引进苏-27SK之后,中国空军直接迈入了第三代战斗机的行列,具备了超视距空战能力,这极大地震慑了岛内势力,使其成为军中“三怕”之一,另外两怕分别是东风弹道导弹和基洛级潜艇。苏-27战斗机超长的航程和外挂能力,改变了中国空军许多传统的训练方法、理念以及作战设想。一个苏-27战斗机团能够掌控2个以上歼-7战斗机团的空域。不过,苏-27战斗机是基于苏联航空作战体系发展而来的,中国空军无法充分发挥其诸多作战性能,也难以将其融入自身的作战体系,在指挥协同和军兵种配合方面存在很大隔阂。但该飞机本身的气动设计、飞行性能和发展潜力都相当出色。

为了让军队大规模装备,中国计划引进苏-27SK的生产许可证。1995年,中国达成了再次引进22架苏-27以及让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引进200架苏-27生产线的合同。计划明确在5年内使用21架份,分4个阶段打通生产线,15年内逐步完成自主制造机体。同年,台海危机爆发,空3师9团的苏-27战斗机在当年的“成功5号”演习和次年的“联合96”演习中亮相,当时只是扮演了“炸弹卡车”的角色。1998年,利用俄方散件组装的首批歼-11飞机首飞,与原装苏-27SK相比,基本没有显著差异。

2001年,在克服了生产初期生产线不完整以及引进工装成品缺陷较多等困难,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缺漏补充后,完全由中方自行组装的歼-11通过了验收。这些歼-11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仿制机体以及用国内材料替代俄罗斯材料上,俄罗斯控制了发动机和航电的供应,以防止中国扩大生产规模。中国对俄罗斯的这一限制反应平淡,并没有执意引进雷达航电和发动机。中国航空电子工业在80年代与西方合作期间收获颇丰,对于当时已经拥有完善航空和电子科研生产系统的中国来说,苏-27SK的雷达航电、机载武器和飞行控制系统并非什么顶尖技术。

中国预计到90年代后期,自主研发的大部分雷达航电、机载武器和WS-10发动机会接近成熟,引进同类系统意义不大。但对岸的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战斗机,以及130架自产的经国战斗机正在陆续交付,而且幻影2000-5装备了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在超视距作战能力上对中国空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苏-27SK虽然是前苏联最先进的战斗机,但由于前苏联电子工业水平不高,苏-27战斗机的航电设备也显得粗大笨重,综合性能与美国现役三代作战飞机存在明显差距。

为了有效提升空军作战水平,1999年中国又从俄罗斯引进了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更新了雷达和火控系统,能够使用R-77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和制导炸弹,具备了对空和对海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空军的作战态势。2001年,苏-27与幻影2000发生接触,其多目标跟踪能力让中国空军极为震惊,随即启动了国产航电武器的研制工作。

二:歼-11重型战斗机

俄罗斯之所以愿意出售苏-27生产线,主要是认为中国航空工业无法独立生产和完善苏-27SK,想通过苏-27SK制约中国的战斗机生产,让中国跟随俄罗斯的发展步伐,使中国的技术水平始终落后于俄罗斯,这样俄罗斯就可以先卖成品,再卖技术,卖完技术后又卖改进方案,力求让中国成为俄罗斯的长期客户。但中国人并不愿意成为俄罗斯航空企业的附庸,中国向来有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开发替代产品的传统,以避免成为国外产品的“倾销地”。中国空军引进苏-27生产线的目的并非仅仅获得组装生产能力,而是要建立独立的成品配套生产系统。中国的能力超出了俄罗斯的预期,中国已经彻底掌握了苏-27SK的气动和结构技术。原本计划对歼-11的电子设备进行小幅度改进,但由于苏-27的电子设备水平较低,实在难以升级,最终决定依靠国内电子技术,将原有的电子设备全部更换。

2001年,歼-11B正式立项。歼-11B的雷达系统和航电系统采用国内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和综合火控系统,全面取代了俄罗斯简陋的雷达和火控系统。歼-11B和苏-27最大的外观区别是黑色雷达罩,它采用了接近西方四代机标准的“一平三下”综合显控系统玻璃化座舱,技术水平与美军的F-15C基本相当。就连弹射座椅也换成了国产HTY-8弹射座椅,武器方面换装了PL-12中距空空导弹,还配备了国产太行发动机。机身大规模采用复合材料,将苏-27战斗机2000多小时的机体寿命大幅提升到4000小时。不过,中国只有苏-27的生产图纸,并没有获得机身强度设计数据,611所只是单纯依据原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设计,换装了复合材料。然而,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原始金属部件并不契合,这直接造成了飞行性能的降低。新搭载的机载电子设备,其重量与尺寸仅为苏-27的一半,由于气动外形和原始设计未作改变,只能额外添加配重以平衡整机的重量分布。

2003年,歼-11B战斗机完成首飞,并于2006年开始交付部队。此前已生产4个批次共105架的歼-11战斗机随即停止生产。早期生产的歼-11B,在机翼与机身的连接工艺上存在缺陷,发动机、电传系统故障频发,经过数年的修改才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周边的作战飞机也纷纷进行升级改进,歼-11B战斗机开始显得落后。此时,沈飞通过生产歼-11B,已逐步掌握了苏-27的原始结构设计。此外,14所、607所成功研制出达到AN/APG-77水平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PL-12改进型空空导弹和PL-10格斗空空导弹也已研发成功。沈飞在歼-11SB双座教练机的基础上,整合这些新技术,研制出了歼-16多用途战斗机。空军计划利用歼-16的技术研发歼-11D战斗机,将其作为歼-20服役前的过渡机型。

歼-11D战斗机用数字式三轴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取代了歼-11B的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以新一代红外成像器件阵列光电探测系统,替换了歼-11B的老式机载前视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采用光纤高速数据总线,替代了使用电缆的1553B数据总线。最为关键的是,它配备了安装有2000个T/R模块的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单个T/R模块功率为10瓦、效率30%、工作比10%,平均功率达2千瓦,总峰值功率超过6千瓦,远超歼-11B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数百瓦,探测距离提升了300%。这种雷达采用倾斜安装方式,上翘角度比歼-16更大,以避免天线成为强反射源,且天线尺寸比歼-16稍大。

为配合该雷达,歼-11D取消了空速管,采用在机身两侧贴片式安装的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这是中国空军第四种取消空速管的作战飞机。与歼-11B相比,其大气数据系统的组件减少至95个,各类元器件数量大幅下降,重量和体积显著降低,对雷达的干扰也更小。机头两侧以及座舱后方两侧安装了高速数据链天线,座舱则配备了一体化大屏幕。总体而言,歼-11D应用了歼-20的航电技术,已然是一款三代半战机。

歼-11D的挂载能力十分强劲,翼尖和主翼设有8个挂架,机腹和进气道下方有4个重载挂架,总计12个挂架,与歼-16的结构完全一致,可挂载“霹雳”-10、“霹雳”-15等第四代空空导弹。在超视距空战中,它完全能够压制美国的AIM-120D空空导弹;在近距格斗时,“霹雳”-10也能压制AIM-9X、R-73、红外制导型“米卡”等空空导弹。机翼根部新增的重载挂架可承载2000千克重量,由于增加了这两个挂架,外翼段、中央翼段、外翼段与中央翼段的对接区以及中机身都进行了强化,机体寿命从4000小时提升至6000小时。改进后,歼-11D的空重比歼-11B有明显增加,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歼-11B采用的涡扇-10A发动机推力为12.5吨,美国的F-110-GE-129推力为13吨,而2014年研制成功的涡扇-10B发动机推力达14吨,整体技术标准达到国内21世纪初的水平,在空重增加的情况下,仍能保证飞行性能不会大幅下降。

三:歼-11D战斗机的隐退与重出江湖

2015年4月29日,歼-11D战斗机成功首飞,机身编号为“D1101”。就性能而言,它比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更为先进,但此后却鲜有消息传出,甚至有传闻称其已下马。当时,中国空军面临巨大的换装压力,需要全面淘汰歼-7/8战斗机,产能不足成为升级换代的瓶颈。沈飞当时任务繁重,既要重点生产被中国空军大量采购的歼-16,又要生产歼-15,还要研发歼-31“鹘鹰”,产能明显不足。此时,俄罗斯利用苏联时期仍在研制的苏-27SM机型,发展出苏-35BM战斗机,通过对平台和系统的改进提升整体性能,以与“阵风”、F-15K/SG等三代半战斗机抗衡。在国际市场上,俄罗斯销量最好的是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但该机型存在结构重量大、动力性能差的问题。苏-35S更像是单座常规布局的苏-30MKI,作为苏-57服役前的过渡机型,同时向那些希望以低成本获得高性能战斗机的国家出口。

与苏-35存在功能重叠的是歼-11D战斗机。在中国采购苏-35后,许多人认为歼-11D已无继续存在的必要。这款战斗机在2018年完成鉴定试飞任务后,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不久前才在纪念航空工业试飞中心60年华诞的宣传片中再度亮相。6年过去,中国空军已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歼-20、歼-16、歼-10C等战斗机。新的歼-11D应用了歼-16在研制过程中已成熟的技术,安装的涡扇-10B发动机已趋于稳定,推力超过13.5吨的117S发动机,推力矢量版的涡扇-10B发动机也已于2018年珠海航展亮相,苏-35在瞬时机动性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与苏-35相比,歼-11D的雷达和航电系统更为先进,能够彻底替换已到寿命的歼-11战机。

四:结语

随着歼-11D战斗机的重出江湖,以及苏-35在乌克兰战争中表现平平且频繁被击落,俄罗斯方面建议中国再增购一批苏-35战斗机的想法未得到任何回应,此前围绕“中国是否还要再购买一批苏-35战斗机”的争论也烟消云散,预计中国不会再购买俄罗斯的战机了。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