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惊喜时刻!陈若琳现场助阵,全红禅不负众望斩获金牌

2025-11-23 新闻动态 96

183天,一个跳水天才几乎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有人说她受了伤,有人说她管不住体重,甚至有人在猜测,她会不会就这样提前告别十米台。

直到2025年11月2日,广东奥体中心,那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弧线划过空中,入水时几乎没有声响。

这枚金牌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她的对手,正是自己无法抗拒的、正在成长的身体。

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关于全红婵的消息确实不多。

大家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5月份的世界杯总决赛,那次她输给了队友陈芋汐。

从那以后,她就好像从赛场上“蒸发”了,缺席比赛,加上身体发育带来的体重问题,各种说法都有。

毕竟,竞技体育就是这么现实,尤其是在跳水这个对身体形态要求极为严苛的领域,成长本身,有时候就是最大的挑战。

赛场之外,全红婵面临的真正考验,不在泳池里,而在那台小小的体重秤上。

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牵动着教练和她自己的神经。

从东京奥运会上一鸣惊人算起,这几年,她的个子从1米43长到了1米53,体重也从38公斤涨到了46公斤。

这10厘米和8公斤,对于一个普通的花季少女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成长印记。

可对她来说,这每一个数字的变化,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她在空中的姿态和入水的角度。

道理其实很简单,跳水说到底是一门对抗地心引力的学问。

根据国际泳联的数据分析,体重增加1公斤,运动员在空中的转速就可能慢上0.1秒;身高高了1厘米,入水的角度偏差就可能超过2度。

这些听起来微不足道的零点几秒、一两度,在普通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但在裁判手里,就是区分高分和失误的一道坎。

全红婵自己也坦白过那段时期的挣扎,感觉动作找不到以前那种自如的状态了。

就连她曾经最拿手的、能轻松拿到95分以上的207C这个动作,在今年4月的世界杯分站赛里,也只拿到了64.35分。

这就是身体成长带来的直接影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这次全运会她能顶住压力拿到金牌,更多的是向外界证明,她在这场和自己身体发育的较量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她和新搭档王伟莹跳出的235.86分,背后是183个日夜里,无数次和食欲、和身体本能的斗争。

比赛结束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只发了三个字,说自己真棒。

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里面包含了多少汗水和委屈,可能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好在,这场艰难的战斗,她不是一个人在扛。

在观众席上,有一个人始终用平静而专注的目光注视着她,那就是她在国家队的主管教练陈若琳。

自从全红婵回到广东队训练,这是师徒俩时隔183天第一次在赛场重逢。

陈若琳的表情看起来很放松,但她心里比谁都清楚全红婵在经历什么。

因为她自己,就是从这条路上一步步走过来的。

为了控制体重,她也曾经历过每天只吃一顿饭的苦日子。

正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才更想为别人撑把伞。

这种经历,让她在指导全红婵的时候,既有教练的严格,又多了一份过来人的理解和体谅。

在全红婵的描述里,陈练虽然对训练要求很高,但生活中却像家人一样,会帮她剪头发,给她买护肤品。

在残酷的竞技世界里,这种师徒情谊,显得格外温暖。

泳池边上,还有另一个身影一直守护着她,那就是她的省队教练何威仪。

他看全红婵的眼神,就像一个父亲看着自己的女儿。

从热身到比赛,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

比赛一结束,粉丝们把各种毛绒玩具扔进场内,何威仪就默默地跟在后面,成了“娃娃搬运工”,两只手抱得满满当当。

这个场景,让现场的观众都会心一笑。

同样的画面,在之前的巴黎奥运会上也出现过,当时帮她捡娃娃、抱娃娃的,还是陈若琳。

那张师徒俩背着一堆娃娃赶车的照片,曾经让无数人动容。

竞技体育的底色是残酷的,但正是这些温情的瞬间,让它变得更加立体和有人情味。

当然,有支持和关爱,也少不了竞争和追赶。

全红婵的队友,同时也是她最强劲的对手陈芋汐,就是这场“发育战争”中的另一个参照。

陈芋汐已经平稳地度过了身体发育带来的瓶颈期,技术动作非常稳定和全面,在今年的世界杯系列赛上,更是连续三次战胜了全红婵。

而她维持这种稳定状态的背后,是近乎严苛的自律。

据说她一天要称十几次体重,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会站上体重秤,时刻监控着自己身体的任何细微变化。

她给自己设定的体重上限是43公斤,平时都维持在42.5公斤左右。

这就是顶尖运动员之间的较量。

一个是在风浪中努力调整航向,试图重新驾驭自己这艘船的天才;另一个,则像是已经驶出风暴区,在平稳水域里全速前进的领航者。

她们之间的比拼,早已超越了十米台上的技术本身,更是意志力、自律性和身体管理能力的综合对决。

这次全运会,全红婵没有参加单人项目的角逐,但在接下来的双人比赛中,她和陈芋汐的正面交锋,依旧是最大的看点。

为了帮助全红婵渡过难关,广东省队和国家队为她制定了一套非常细致的恢复方案。

每天的跳水训练次数减少了,但核心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强度一点没降。

团队还别出心裁地在康复计划里加入了每周两次的家庭活动,比如一起骑行、划船,用这种有趣的方式帮助她调整身心。

此外,她还正式成了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一名学生,她的院长,正是短跑名将苏炳添。

学院也计划为这些优秀运动员开启新的培养模式,成立“二沙精英班”进行专门指导。

这一切都说明,一个运动员的成功,背后是一个庞大而精细的体系在支撑。

从东京奥运会那个横空出世的黑马小将,到如今需要和伤病、发育、压力作斗争的“老将”,五年时间,全红婵的经历,是许多天才运动员成长的缩影。

体重秤上那小到“克”的计较,训练馆里每一次入水激起的水花,都是她为成长付出的代价。

当她再次站在十米台的顶端,用一次完美的入水征服全场时,所有的等待和付出,在那一刻都显得值得了。

我们都喜欢看王者归来的故事,也为那“水花消失术”而赞叹。

但这背后的一切,却让人忍不住多想一层。

为了在观众面前呈现那短短几秒的完美,这些年少成名的孩子们,需要用多大的毅力去对抗自己身体成长的自然规律。

这究竟是竞技体育无法避免的现实,还是说,在这条通往顶峰的路上,我们应该去寻找一种更平衡、更人性化的方式?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