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新闻动态 157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走出吉隆坡的谈判室,面对全球媒体的镜头,他脸上的表情复杂。就在几周前,他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对中国施加“100%的关税”,但此刻,他却亲口宣布,这项极具威慑力的威胁“已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与美方代表的“愁容满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代表在接受采访时的云淡风轻。这场牵动全球神经的较量,结局似乎早已写定。
回望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迅速挥舞关税大棒。2月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3月翻倍至20%,到了4月,更是通过“对等关税”行政令,将对华关税推高至惊人的145%。美方来势汹汹,仿佛胜券在握。
然而,中国的反击精准而有力。你没有简单地对等加码,而是亮出了一张真正的“王牌”,稀土出口管制。2025年4月4日,中国宣布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机制。这一下直接掐住了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命脉。全球约90%的稀土加工能力集中在中国,从F-35战机到电动汽车电池,从医疗设备到风力发电机,美国尖端产业都离不开这些“工业维生素”。《华盛顿邮报》当时就忧心忡忡地指出,这不仅是国防问题,更可能引发一场医疗安全危机。加拿大矿企坦言,西方即便以“曼哈顿计划”的规模投入,建设独立的稀土供应链也至少需要5到7年时间。在这段漫长的空窗期里,美国除了谈判,选择寥寥。
特朗普一度试图“虚空造牌”,甚至抛出切断波音客机零件供应、禁止软件服务等威胁。但这更像是黔驴技穷的表现。波音公司这些年拼命维系中国市场,生怕丢了这个大客户。特朗普若真禁售,等于把市场拱手让给欧洲空客和中国的商飞[C919已经交付,C929也在研发路上]。至于软件制裁,历史经验表明,封锁往往只会加速中国自主研发的步伐。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所警告的,中国工程师又多又聪明,制裁反而是在帮中国竞争对手清除市场障碍。
贸易战不仅是王牌的对决,更是经济韧性的比拼。特朗普或许以为中国经济严重依赖美国市场,一击便会受创。但数据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就在谈判前夕,中国海关总署公布,4月份出口总值以美元计同比增长8.1%,远超市场预期。虽然对美出口下降了17.6%,但对东盟、欧洲等市场的出口全面增长,成功填补了缺口。中国政府同时推动“出口转内销”,鼓励企业深耕庞大的本土市场。这种“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多元化布局,让中国的经济底盘稳如磐石。
美国关税大棒重重砸在了自家消费者和企业头上。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关税可能导致美国CPI上涨2.3%,相当于每个家庭一年多支出3800美元。从加州到德州,全美50州爆发了超过1300场“HandsOff”抗议游行。洛杉矶港口货运量大幅下滑,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警告供应链告急,不少小企业因成本暴涨而难以为继。美国豆农更是心急如焚,2025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降为零,而同期从巴西的进口额高达约49亿美元。农业州的不满情绪直接冲击着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点出了关键:美国经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远远超过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这种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贸易战的天平会向哪边倾斜。他感叹,中国似乎深谙《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髓。
压力之下,白宫内部的分歧也在加大。经济顾问们频频向特朗普“劝谏”,阐明与中国彻底脱钩的代价是美国无法承受之重。而loomingonthehorizon(迫在眉睫的)是2026年的中期选举。2018年的贸易战曾导致共和党失去众议院控制权,特朗普显然不愿在2026年重蹈覆辙,那将使他的第二任期彻底陷入僵局。内政外交的双重压力,迫使这位以“交易的艺术”自傲的总统,不得不重新评估他的策略。
于是,才有了吉隆坡的转折,除了放弃100%的关税威胁,美方还同意继续暂停对华加征24%的“对等关税”一年,并取消所谓的“芬太尼关税”。作为回应,中方也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并可能扩大采购美国大豆以缓解其农业压力,稀土出口管制亦预计推迟一年实施。全球市场对此反应积极,股市普遍上涨,外资也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2025年1月至9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4.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5700亿元人民币,其中9月当月同比增长11.2%。
谈判桌外的这些数字,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博弈的结果。美国贸易代表贝森特在谈判结束后向媒体透露,中美达成了“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而一向喜欢用大喇叭宣扬胜利的特朗普,这次的反应却异常低调,只是不咸不淡地表示“中国达成了很好的协议”。这种沉默,与他早些时候威胁加税时的咄咄逼人相比,反差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