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新闻动态 162
我们此前探讨 “别一味从众丢了本心”,聚焦的是个体在群体意志中对自我的坚守;而 “群体下的蛮从的无知”,则是从众行为的极端异化 —— 它不再是 “为规避压力而随流”,而是 “因缺乏认知而盲目追随”,甚至在群体裹挟下背离常识与理性,最终既弄丢本心,更可能酿成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代价。这种 “蛮从” 的核心,正是 “无知”:对事实的漠视、对逻辑的抛弃、对后果的无视,让群体中的个体沦为 “无独立思考的跟随者”。
“群体蛮从的无知”,源于群体心理对个体理性的消解,以及个体自身认知能力的缺失。从群体心理来看,当个体融入群体时,“责任分散效应” 会让其失去对行为后果的敬畏 ——“大家都这么做,就算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群体极化现象” 会放大极端观点,让原本的理性判断被情绪裹挟,比如网络中某一争议事件出现时,部分人不经查证就跟风谩骂,只因 “多数人都在指责”,便默认 “指责即正义”。而从个体层面看,“无知” 是催生蛮从的土壤:有人因缺乏信息获取能力,只能被动接受群体传递的片面信息,比如轻信 “某类商品有害” 的谣言并跟风抵制,却从未去查证科学依据;有人因懒得独立思考,习惯用 “群体结论” 替代自我判断,比如看到 “大家都在抢某类投资产品”,便盲目跟风买入,连产品风险都未弄清。这种 “无知 + 群体心理” 的叠加,让 “蛮从” 成了无需费力的 “选择”,却也让个体彻底失去对自我的掌控。
历史与现实中的诸多案例,都印证了 “群体蛮从的无知” 的破坏力。近代史上,某些国家曾因极端思想的煽动,让群体在 “蛮从” 中走向狂热:民众不经思考便追随极端口号,甚至参与迫害无辜者,只因 “群体都认为这是‘正义’的”,这种无知的蛮从最终导致了巨大的人道灾难。而在当下生活中,类似的场景也并不鲜见:某网红推荐 “偏方治病”,便有人不顾医学常识跟风尝试,结果延误治疗;某社交平台发起 “抵制某品牌” 的号召,便有人不经了解品牌争议的来龙去脉,就跟风砸毁他人的相关商品,忽视了他人的合法财产权。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 “群体蛮从” 下的无知 —— 个体既不清楚自己行为的依据,也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只因为 “群体在做”,便选择盲目跟随,最终不仅让自己付出代价(如健康受损、违法受罚),也给他人与社会带来困扰。
而破除 “群体蛮从的无知”,需要个体与社会(包括国家层面)的共同发力,这与我们此前强调的 “内在防线 + 外部保障” 逻辑一脉相承。从个体角度,核心是 “破无知、立理性”:一方面,要主动提升认知能力,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 —— 面对群体传递的观点或行为,不急于跟风,而是通过权威渠道(如官方发布、专业机构解读)查证事实,用逻辑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警惕 “群体情绪绑架”,当群体中出现极端情绪或非理性行为时,保持 “抽离思考” 的清醒,比如在网络争议中,不被谩骂情绪裹挟,而是先问 “事实是什么”“我的判断依据是什么”,避免成为 “情绪的传声筒”。
从社会与国家层面,则需要为个体抵御 “蛮从无知” 提供环境支撑:国家应保障信息的透明与公开,打击虚假信息与极端言论,比如通过完善信息发布机制,让个体能便捷获取真实信息,减少 “因信息差导致的无知”;同时,通过教育体系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从根源上减少 “无知的土壤”—— 当个体从小就学会 “质疑、查证、理性判断”,便不会轻易在群体中沦为蛮从者。此外,国家对合法权益的保障也至关重要:当有人因拒绝蛮从而遭受群体排挤或不公对待时,若能得到权益保护,便能鼓励更多人坚守理性,不被群体无知裹挟。
“群体下的蛮从的无知”,本质是个体在群体中对 “自我理性” 的放弃。我们拒绝从众,不仅是为了守住本心,更是为了避免沦为 “无知的跟随者”。唯有个体主动提升认知、坚守理性,国家与社会构建起 “防蛮从、反无知” 的环境,才能让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既不丢本心,也不陷无知,真正实现 “独立思考、理性选择” 的人生,让群体行为走向更具建设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