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千万人的极端通勤困境:单程超60分钟如何侵蚀健康与幸福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2025-10-07 新闻动态 150

还记得上海地铁1号线早晚高峰的景象吗?夏天时的车厢像“塞油面筋”一般,人挤人、肩并肩,空气不太通畅的车厢内经常弥漫着各类奇怪的味道。这种场景在北上广深每天上演,上午7:30~9:00成为各路“高手”比武之时,人们如羚羊矫健、如万马奔腾、如猎豹敏捷般穿梭在公交车站和地铁站点。

经济学家管清友曾在节目中谈到跨城市通勤的“钟摆”一族,他认为年轻人不该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他建议年轻人不要浪费大把时间在上下班路上,而是应该选择在公司附近租住,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投资自己、充实自己。

然而网友对此观点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反应。有人赞同这个观点,认为节省通勤时间可以用来提升自己;也有人认为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市中心的高房租让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远距离通勤。一个网友直言:“现实就是,在市中心上班,住宿的费用可能比你工资还高,那不住郊区难道睡天桥吗?”

通勤时间确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北京通勤时间最长,达到97分钟,广州、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也接近或超过90分钟。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通勤影响个人幸福感,通勤所需时间越长,幸福感越低。

不同下班时间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下午6点下班的人可以享受晚间时光,与家人共进晚餐,陪伴孩子成长,或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而晚上9点下班的人走出写字楼时夜色已深,只能随便买份便当解决晚餐,回到家时孩子可能已经入睡。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调整下班时间政策。大疆开启“不准加班”运动,强制员工晚上9点必须下班;美的规定18点20分后不允许员工留在公司加班;海尔全面落实双休制,周六不准来公司。这些举措反映出企业对员工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视。

关于如何利用通勤时间,存在不同的实践建议。有人建议在通勤途中听新闻广播、学习音频课程或阅读书籍。通勤时间也可以用来规划或总结一天的工作。还有人建议利用间隙时间,比如在洗碗时看学习视频,或在喝咖啡时处理邮件。

职场人士对下班时间的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有些人下班后选择躺平刷剧、打游戏;有些人则坚持提升自己。这种差异引发了“下班后的时间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的观点。

生涯规划师思颖认为,工作、健康和生活是人生最核心的三大课题,缺一不可。她指出如果下班的时间还是只围绕着工作,长期下去,人生会失衡。不同生涯阶段需要分配时间给不同的角色,如家庭、健康和个人成长。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所谓上班的时间重要还是下班的时间重要,生存和发展一样重要。重点在于用时间做了哪些事情,收获了什么成果。有人建议下班后可以专注于享受生活、自我提升和陪伴家人三个方面。

在现代职场中,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信息化和全球化注定很多行业无法实现朝九晚五和工作、生活界限分明。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平衡工作与生活,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准时下班。

通勤问题不仅是个体选择,也与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密切相关。通勤为城市制造不少麻烦,交通挤塞和新的城区发展都会为环境造成损害。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完善公交系统,特别是地下交通网络建设,能有效缩短通勤时间。

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也能影响通勤时间。通过“中心城+卫星城”的城市群建设,将相应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就业等同时向外拓展,可以减少跨区办事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许多行业完全可以实现在家办公,不一定非得沿用坐班这种传统方式。

每个人对通勤时间的容忍度和利用方式各不相同。有网友表示:“我只说说我通勤来回两个半小时的感觉。每天睡七个小时。在地铁玩手机,有时觉得无趣在手机上看书……感觉通勤也平平无奇,它不会让我快乐,也不会让我难过,但我还是感觉到了生活的气息。”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