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4 产品展示 50
你们肯定都看过那种综艺节目,两个人吵得面红耳赤,预告片剪得火药味十足,恨不得下一秒就要打起来。 结果呢,正片一播,你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之前吵得最凶的那段,可能只是人家在自言自语反思。
对,我说的就是这种“神剪辑”。
但最近有个事特别有意思。有一档节目里,龚俊和李沁好像因为路线问题争执了大概有8分钟,这要是放在以前,节目组肯定如获至宝,绝对会把这段冲突剪成精华预告,拼命炒作。
这次他们也确实这么干了,把8分钟剪成了2分钟充满火药味的片段。可你猜怎么着? 观众这次不买账了,非但没有跟着节目组的节奏走,反而齐声要求节目组“把原版放出来”。
节目组估计也懵了,最后真的一咬牙,把没剪辑的花絮全给放出来了。 结果你猜大家看到了什么? 花絮里,争吵过后,龚俊默默接过李沁的登山包,两人之后戴着同一副耳机听导航,谁都没再提刚才吵架的事。 李沁说了句“专业演员也会崩溃”,龚俊也没多辩解,就是用行动接住了对方的情绪。
没有煽情,没有抱头痛哭的戏码,可就是这种有点别扭、不那么完美的和解,反而让上亿观众看进了心里。 大家都说,这比那些设计好的剧本真实多了。
这种事在综艺圈里其实一点都不新鲜。 张雨绮你们都知道吧,她曾经直接宣布退出《女儿们的恋爱4》,为啥? 就是因为节目剪辑把她和男友李柄熹的一段正常对话,剪成了好像她在怼男友“吃软饭”的感觉。 张雨绮不干了,说没想到自己会变成“制造话题恶意剪辑的工具”。
还有《披荆斩棘的哥哥》里的林志炫,也是因为剪辑的关系,看起来老是和其他“哥哥”闹矛盾,搞得他好几次发微博澄清。 网友都开玩笑说,原来哥哥们的“荆棘”是节目组亲手种下的。
更早的《花儿与少年》第二季,预告片里宁静看起来对郑爽说了句特别狠的话,叫“谁愿意看你那张死脸”。 等到正片播出,大家才搞明白,那句话原来是宁静在自责时说的,根本不是在骂郑爽。 观众感觉被结结实实忽悠了一把。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有些明星和他们的经纪人,在节目播出前会要求亲自去看成片剪辑的效果,就是怕被“坑”。
那么,节目组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制造矛盾”呢? 说白了,就是冲突能带来话题,话题能拉动流量和收视率。 有一位业内人士说得挺直白,明星在节目里的表现都差不多,竞争又激烈,怎么吸引人看? “神剪辑”就成了一个办法,尤其是在预告片里,没有点激烈的冲突,观众可能就没兴趣打开电视了。
他们太懂观众喜欢围观矛盾冲突的八卦心理了。 而且技术现在也发达,一集节目几十个机位,录制十几小时的素材,从海量素材里挑点什么,再重新组合一下,想讲个什么故事,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由剪辑师说了算。
有位歌手就吐槽过,后期剪辑可以随心所欲地重塑一个人形象。 如果节目组需要把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变得阴郁,只要多选些匹配的镜头,再配上画外音就行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
像袁立参加《演员的诞生》后,就连发多条微博,说节目后期把她剪成了一个“神经病”。 有参加过现场录制的观众在网上说,实际录制氛围是轻松愉快的,但电视上播出来的效果,却是另一个人。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有时候通过剪辑制造的矛盾,甚至会演变成对嘉宾的网络暴力。 刘涛在《亲爱的客栈》里,好心让林心如坐到角落躲开镜头方便和女儿视频,就因为没交代前因后果,结果播出后刘涛被观众骂。 这种事儿对嘉宾来说,真是有苦说不出。
观众一次次被“骗”,结果就是对综艺节目的信任感越来越低。 很多人看到节目里的冲突场面,第一反应不再是激动,而是怀疑“这又是剪辑搞的鬼吧? ”这种信任的透支,对综艺行业本身的伤害其实更大。
所以,当《花儿与少年7》播出时,风格有点不一样了。 节目里,李沁会悄悄把冰淇淋掰成两半递给因为预算原因没买成的龚俊和张晚意,脸上还没有那种“看我多贴心”的得意神情。
马思纯坦诚自己“干不好导游”选择退出,弹幕里没有骂声,反而是“照顾好自己”的关心。 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的真实和温暖,反而让观众觉得更可贵。
龚俊和李沁那场争吵的完整花絮流传开后,心理学家说那是职场冲突的教科书般的处理方式。 大家发现,原来我们想看的,并不是没完没了的争吵本身,而是吵架之后,有人愿意低个头,有人愿意伸个手,是那种自然修复和向前看的能力。
这或许就是真人秀“真”字的回归吧。 它不意味着不能有分歧和摩擦,而是即便有这些不完美,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着的真诚、体谅和自然的善意,更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