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90岁乾隆:在皇帝中最长寿,他的养生秘方只有这六个字

2025-11-23 产品展示 17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里,皇帝堪称“高危职业”。

史书载,历代帝王平均寿命不足40岁,康熙活了69岁已算长寿,雍正58岁便猝然离世,而乾隆帝却以89岁高龄(虚岁90)落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他在位60年,退位后仍以太上皇身份执掌朝政3年,晚年依旧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甚至能提笔写诗、批阅奏章。

后世翻阅《清高宗实录》《乾隆起居注》及御膳档案,发现这位“十全老人”的养生之道并非什么珍稀丹药或复杂秘法,反而藏在六个看似朴素的字里。

这六个字,既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又暗合现代健康理念,即便放在今天,仍是普通人可效仿的长寿心法。

第一个字:时——顺时起居,不违天道

乾隆的长寿,首先源于他对“时间”的敬畏。

《黄帝内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乾隆一生严格遵循“顺时而息、顺时而作”的规律,从未打乱生物钟,这在帝王中极为罕见。

据《乾隆起居注》记载,他每日的作息如同精准的时钟:凌晨卯时(5-7点)必起,无论冬夏,从不贪睡。

起床后先做“晨起三事”——一是叩齿36下,以固牙齿;二是咽津(唾液)数次,中医称“玉泉还丹”,能滋养脾胃;三是揉按太阳穴与腰肾区,疏通气血。

随后更衣洗漱,到御花园散步一刻钟,呼吸新鲜空气,再回殿内早读(多为《论语》《道德经》等典籍)。

辰时(7-9点)准时用早膳,午时(11-13点)必午休,哪怕只睡半个时辰,也绝不处理政务;申时(15-17点)若天气晴好,便在宫中散步或练习骑射,酉时(17-19点)晚膳,戌时(19-21点)或与大臣商议国事,或与后宫妃嫔赏花听戏,亥时(21-23点)必定安寝,从不过夜批阅奏折。

这种规律,乾隆坚持了近70年,即便在南巡、秋狩等外出期间,也尽量保持。

对比雍正帝,为了“勤政治国”常常熬夜批奏折到凌晨,清晨又早早起身,昼夜颠倒,58岁便因“积劳成疾”去世;再看万历皇帝,后期沉迷酒色,长期“晏起”(中午才起床),打乱了气血运行,最终身体垮掉,朝政也荒废。

中医认为,“卯时气血注于大肠,辰时注于胃,午时注于心”,顺时起居能让脏腑按时“工作”,避免气血紊乱。

乾隆深谙此道,他曾在御笔诗中写道:“晨光初露即披衣,盥漱旋临太液池。不为耽安贪睡美,要因勤慎答天慈。”

这份“不贪睡、不熬夜”的自律,正是他长寿的基础。

第二个字:食——饮食有节,不贪滋味

帝王多嗜欲,饮食上常追求“山珍海味、穷奢极欲”,比如商纣王“酒池肉林”,隋炀帝每餐必设“百戏”伴食,菜肴达数百道,结果往往因“饮食无度”伤了脾胃。

而乾隆的饮食之道,却以“节”为核心,讲究“不多食、不偏食、不贪味”。

从《清宫御膳档》来看,乾隆的早膳极为清淡:通常是一碗小米粥或粳米粥,搭配一碟酱菜(如黄瓜酱、萝卜酱)、两个素包子,偶尔加一小块清蒸鱼或炖鸡,从无油腻厚味。

晚膳也不过六道菜,以蔬菜、杂粮为主,比如“炒时蔬”“杂粮饭”“炖豆腐”,只有节庆时才会增加几道荤菜,但也绝不暴饮暴食。

他有一个规矩:“每餐只食七分饱,饭后必走百步”,哪怕面对最爱吃的“八珍糕”,也只吃一块,从不多尝。

这“八珍糕”便是乾隆的饮食养生代表作。

他晚年脾胃功能减弱,御医便以茯苓、莲子、芡实、山药、薏米等八种健脾食材磨成粉,制成糕点,乾隆每日晨餐后必吃一块,既能开胃,又不伤脾胃。

他曾对御厨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乃养生之本。若一味追求珍奇,反伤肠胃,何益之有?”

更难得的是,乾隆从不酗酒。

他虽偶尔饮些黄酒或米酒,但从不过量,每次只喝一小杯,且“食勿言,饮勿醉”——吃饭时不说话,饮酒绝不喝醉。

对比唐玄宗,晚年沉迷酒色,“荔枝三百颗”“醉酒戏贵妃”,最终伤了肝肾,加速衰老;再看咸丰帝,嗜酒嗜鸦片,31岁便早逝。

乾隆的“饮食有节”,正是对“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最好践行——脾胃不伤,气血便足,长寿自然可期。

然而,就在这看似完美的养生记录背后,却埋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隐患——这位极度注重饮食的皇帝,竟然在晚年险些因一项看似无关的习惯而前功尽弃!

第三个字:动——适度劳作,不逸不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养生的关键,但帝王多“养尊处优”,要么久坐理政,要么沉迷享乐,缺乏运动。

乾隆却深谙“适度运动”之道,既不追求剧烈劳作,也不贪图安逸,而是“动而不疲,劳而不倦”。

乾隆最爱的运动是“秋狩”。

每年秋季,他都会率王公大臣前往木兰围场,骑马射猎。

但他的秋狩并非“逞强好胜”,而是“量力而行”——通常每天只猎两三个时辰,不会长时间奔驰,若感到疲惫便立刻休息。

他曾说:“秋狩非为寻乐,实为活动筋骨,练其心志。若一味狂奔,反伤元气,得不偿失。”

除了秋狩,他日常在宫中也不闲着:清晨散步御花园,午饭后绕殿走百步,傍晚有时还会练习骑射或打太极,哪怕下雨天,也会在廊下活动四肢,从不让身体“闲下来”。

他还践行“十常四勿”中的“肢常伸、足常摩”——每日睡前必按摩双脚,晨起必伸懒腰,促进血液循环。

这种“适度运动”,既避免了久坐生疾,又不会因剧烈运动耗损体力,恰好符合中医“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的平衡之道。

对比顺治帝,年轻时沉迷佛法,久坐不动,身体孱弱,24岁便因天花去世;再看宋高宗,晚年因“靖康之耻”吓破胆,长期卧床静养,缺乏运动,最终也只活了81岁。

乾隆的“动”,是“持之以恒的适度”,而非“一时兴起的折腾”,这才是运动养生的真谛。

第四个字:心——宽怀少怒,不扰于情

“百病生于气”,中医认为,情绪波动是健康的最大天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历代帝王多因“情志不遂”早逝:雍正帝多疑易怒,事必躬亲,常因政务烦心而“怒不可遏”,58岁便因“肝火过旺”去世;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忧思成疾”,24岁便驾崩;光绪帝被慈禧软禁,“抑郁成疾”,38岁早逝。

乾隆却能做到“心宽少怒,不扰于情”。

他虽勤勉理政,却从不“钻牛角尖”——遇到难题,便召集大臣商议,从不独自郁结;若有烦心事,便去御花园散步,或提笔写书法,让情绪平复。

他尤爱写楷书,一笔一划,慢条斯理,书法能“静心凝神”,每当他写完一幅字,便觉“胸中郁气尽散”。

他还懂得“放权”——晚年虽仍掌政,但许多日常事务都交给和珅、刘墉等大臣处理,不事事亲力亲为,避免“劳心过度”。

有一次,地方官员因水灾上报延误,大臣们都以为乾隆会大怒,没想到他却平静地说:“天灾不可抗,追责不如救灾。速令户部拨款,安抚百姓便是。”

这份“不怒、不忧、不躁”的心态,让他的五脏六腑始终处于平和状态,气血顺畅,自然少病。

《庄子》有言:“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乾隆的“养心”,不是“无欲无求”,而是“不被情绪左右”——喜不狂喜,怒不暴怒,忧不深忧,这份平和,正是长寿的核心。

第五个字:趣——多好雅事,不寂不孤

精神空虚是衰老的加速器。

许多帝王晚年因“无所事事”而陷入孤独抑郁,比如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后,众叛亲离,精神恍惚;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滥杀功臣,身边无人敢近,最终孤独而终。

乾隆却因“兴趣广泛”,让晚年生活充实而愉悦,从无“孤寂之感”。

乾隆的兴趣极为丰富:一是写诗,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虽文学价值不高,但每首诗都是他生活的记录——游山玩水时写风景,与大臣对弈时写感悟,甚至吃了一块八珍糕也会写诗留念。

写诗能“抒发情志”,让他的内心始终有寄托;二是画画,他尤爱画山水,虽技法不算精湛,但每当拿起画笔,便会“心神专注”,忘却烦恼;三是收藏,他收集了无数字画古玩,比如《富春山居图》《兰亭序》摹本,闲暇时便与大臣一起鉴赏,研究笔法、考证年代,既能活动大脑,又能增进交流;四是听戏,他喜欢昆曲,尤其爱听《牡丹亭》,晚年常召戏班入宫,与后宫妃嫔一起看戏,欢声笑语中,自然心情愉悦。

他还喜欢“与人同乐”——春日与大臣赏花,夏日与皇子钓鱼,秋日与妃嫔登高,冬日与宫女堆雪人。

这种“多好雅事、不寂不孤”的生活,让他的精神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大脑不僵化,情绪不低落。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丰富的兴趣爱好能延缓认知衰退,减少抑郁风险,乾隆的“趣”,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第六个字:和——人际和睦,不孤不戾

“和为贵”,人际和谐是身心健康的保障。

帝王身处高位,易因“猜忌”“多疑”而人际紧张,比如朱元璋滥杀功臣,雍正帝对兄弟刻薄,最终都因“众叛亲离”而心神不宁。

乾隆却懂得“和”的智慧,无论是与后宫、子女,还是与大臣,都能“和睦相处,不孤不戾”。

对后宫,他虽有三宫六院,却从不“沉迷美色”(“十常四勿”中“色勿迷”),更不允许妃嫔争风吃醋。

他与孝贤纯皇后感情深厚,皇后去世后,他虽悲痛,却未因此迁怒他人,反而更加善待其他妃嫔,后宫始终和睦有序。

对子女,他从不“严厉苛责”,而是常带皇子们打猎、读书、习字,亲子关系融洽,晚年时,皇子们轮流陪伴,从无“宫廷内斗”。

对大臣,他虽有帝王的权威,却不滥杀无辜,对老臣如刘墉、纪晓岚多有包容。

刘墉常因“直言进谏”惹他不快,但他从不记恨,反而赞其“忠直”;纪晓岚爱开玩笑,有时甚至“冒犯”他,他也只当“戏言”,从不追究。

朝堂之上,虽有政见分歧,却无“刀光剑影”,氛围相对和谐。

人际和谐,则心情愉悦;心情愉悦,则气血顺畅。

乾隆曾说:“君臣和,则国兴;家人和,则家旺;身心和,则寿长。”

这份“和”的智慧,让他始终生活在“无戾气、无纷争”的环境中,身心自然康健。

结语:长寿不在奇术,而在“守常”

乾隆的这六个养生字——“时、食、动、心、趣、和”,没有一个是“奇招”,却字字透着“守常”的智慧。

“时”是顺天,“食”是固本,“动”是养阳,“心”是护脏,“趣”是填神,“和”是安身,六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反观许多人追求的“长寿秘法”——要么沉迷保健品,要么盲目节食,要么过度运动,反而违背了“自然”与“平衡”的原则。

乾隆的长寿告诉我们:养生不在复杂,而在坚持;健康不在奇术,而在“守常”——守着规律的作息,守着适度的饮食,守着平和的心态,守着充实的生活,守着和睦的人际,长寿便会不请自来。

如今,我们虽没有帝王的条件,却能效仿乾隆的“六字心法”:每天按时作息,不熬夜不贪睡;饮食清淡有节,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不逸不劳;心态平和,不怒不忧;培养兴趣,不寂不孤;善待他人,人际和睦。

若能做到这六点,即便不能活到90岁,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情,活出属于自己的“长寿人生”。

这,便是乾隆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养生启示。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