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特朗普遭重击!参议院48:47险过人事案,他得掏351亿天价账单!

2025-10-25 产品展示 150

前两天,美国参议院那场投票,真是让人捏了把汗。

48票对47票,就差那么一票,斯蒂芬·米兰的名字被正式写进了美联储理事的名单里。

表面看,这不过是一次常规的人事任命,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事背后藏着一场白宫和美联储之间暗流涌动的角力。

而对特朗普来说,这结果非但没让他松口气,反而像被人在胸口狠狠砸了一拳——他原本指望靠这次任命撬动美联储的政策方向,结果现实却狠狠泼了他一盆冷水。

其实这事得从头捋。

自从特朗普2024年重新入主白宫,他就没少在公开场合“点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语气一次比一次急。

他反复强调,现在美国经济需要“立刻、大幅”降息,最好一口气降50个基点,别磨磨唧唧只降25个。

在他看来,低利率能压低企业和家庭的借贷成本,股市也能跟着涨,选民自然就高兴了。

说白了,这不仅是经济策略,更是政治算盘。

可美联储向来标榜“独立”,尤其在货币政策上,理论上不该听命于白宫。

但特朗普显然不这么想。

他觉得,既然自己是民选总统,又有选民授权,那美联储就得配合国家整体战略。

于是,他开始在人事上动脑筋——提名米兰,就是关键一步。

外界普遍猜测,米兰属于对降息持更开放态度的派系,如果他能顺利上位,再加上其他几位立场相近的理事,特朗普或许真能推动一次更激进的宽松政策。

但现实没那么顺。

参议院那场投票,48比47,几乎就是党内微弱多数勉强撑住的结果。

要知道,共和党在参议院的优势本就不大,这次能过关,靠的是几位摇摆议员临时倒戈。

可这恰恰说明,特朗普对自家阵营的掌控力,已经不像他第一个任期时那么牢靠了。

更糟的是,就在投票后第二天,联邦上诉法院直接驳回了他试图罢免现任理事丽莎·库克的请求。

这事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总统想直接踢走美联储理事?

法院一句话就给挡了回来,理由很明确:美联储的独立性受法律保护,不能沦为政治工具。

这一连串打击下来,特朗普的货币政策棋局几乎被掀了桌。

原本指望靠人事安排“曲线救国”,现在不仅没成功,反而暴露了自己在制度面前的无力感。

更让他头疼的是,就算米兰上任了,美联储9月那次会议最终只降了25个基点,离他想要的50个差了一半。

市场反应也平平,股市没大涨,房贷利率也没明显松动。

这意味着,他寄予厚望的“经济强心针”,效果大打折扣。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货币政策刚碰壁,那边农业战线又传来警报。

351亿美元——这个数字最近在华盛顿政坛被反复提起,不是因为什么基建计划,而是因为农民们又开始集体喊话,要求政府发补贴。

这事得回溯到几年前的中美贸易战。

当时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随即对美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实施反制。

美国豆农瞬间失去最大买家,仓库堆满卖不出去的大豆,价格一落千丈。

为了稳住这个关键票仓,特朗普政府咬牙掏了351亿美元,搞了个“市场 facilitation program”(市场促进计划),直接给农民发钱。

那笔钱甚至超过了当年整个北美大豆对华出口的总值,足见力度之大。

靠着这笔钱,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再次赢得了农业州的强力支持。

可问题在于,农民们似乎把“政府兜底”当成了常态。

今年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中国买家几乎不再下单美国大豆,可不少农场主还在扩大种植面积,觉得“反正总统会救我们”。

结果呢?

新一季大豆丰收,仓库爆满,价格却跌到成本线以下。

美国大豆协会连续几个月发布预警,说如果再没有出口出路或财政援助,很多中小型农场可能撑不过明年春天。

于是,351亿美元的呼声又起来了。

豆农们组织集会、写联名信,甚至有人开着拖拉机堵在农业部大楼门口。

可这一次,白宫的账本比谁都清楚:钱,真拿不出来了。

为什么?

因为美国财政早就亮起了红灯。

过去十几年,联邦政府靠发债度日几乎成了习惯。

国债总额早已突破35万亿美元,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超过1万亿美元。

更麻烦的是,美国经济结构这些年越来越“虚”——金融、科技、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制造业和农业这些实体经济反而在萎缩。

说白了,就是赚快钱的多了,扎扎实实生产东西的人少了。

这种模式在经济繁荣时还能掩盖问题,一旦遇到外部冲击,比如全球供应链重组、贸易伙伴反制,立马就露馅。

现在要是再掏出351亿美元,相当于在已经超载的财政马车上再绑一块巨石。

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报告早就警告,长期赤字不可持续,迟早会引发债务危机。

可农民等不起,选票更等不起。

特朗普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他当然想过别的办法。

比如,把目光投向欧洲。

欧盟一直是美国农产品的潜在市场,尤其在液化天然气交易上,双方近年合作紧密。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挺精:一边继续向欧盟施压,要求他们多买美国天然气和大豆;另一边,鼓动欧盟对中国商品加税,试图把欧盟拉进自己的对华围堵阵营。

如果欧盟真这么干了,中国可能会减少从欧洲进口,转而更依赖美国产品——这样,美国大豆不就有新买家了吗?

听起来逻辑闭环,可惜现实没那么配合。

欧盟不是傻子。

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其总进口额近20%,从电子产品到机械设备,再到日用消费品,很多欧洲企业都离不开中国市场。

如果贸然跟着美国对华加税,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更关键的是,欧盟内部对美国的信任度这些年一直在下滑。

从“北溪-2”管道被制裁,到《通胀削减法案》变相挖欧洲企业墙角,再到这次逼着买大豆,欧洲人越来越觉得,美国只在乎自己利益,根本不管盟友死活。

所以,当特朗普的团队私下接触欧盟官员,试探他们是否愿意“接盘”美国大豆时,得到的回应相当冷淡。

有欧洲外交人士私下透露,他们甚至觉得这是个“经济陷阱”——美国想用短期订单绑定欧盟,再逼他们站队,最后自己抽身,留下欧盟独自面对中国的反制。

这种事,欧盟宁可少赚点钱,也不愿蹚浑水。

于是,特朗普的“欧洲牌”彻底打空了。

大豆还是堆在仓库里,农民的焦虑一天比一天重,而351亿美元的窟窿,眼看着就要变成政治定时炸弹。

其实回过头看,特朗普现在面临的这些困境,根本不是偶然。

表面上看,是人事任命受阻、农业补贴难以为继、外交拉拢失败,但往深了挖,全是美国经济多年积弊的集中爆发。

先说产业空心化。

过去四十年,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了近三分之一。

工厂要么搬到墨西哥、越南,要么干脆自动化了。

剩下的经济主力,是华尔街的金融交易、硅谷的代码、好莱坞的IP,这些东西固然赚钱,但没法养活中西部那些靠土地吃饭的普通家庭。

一旦全球贸易格局变动,这些“虚”的产业抗风险能力其实很弱。

比如疫情期间,芯片短缺让汽车厂停工,可美国本土连像样的芯片厂都没几家,只能干瞪眼。

这种结构性失衡,不是靠喊几句“美国优先”就能解决的。

再说债务问题。

美国政府早就习惯了“借新还旧”的游戏。

可现在全球都在去美元化,各国央行增持黄金、减持美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沙特、俄罗斯、甚至一些欧洲国家都在悄悄减少美元储备。

这意味着未来美国发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投资者不再无条件信任“美国国债最安全”这个神话。

在这种背景下,再拿出351亿美元补贴农业,无异于饮鸩止渴。

还有就是特朗普自己政策的反噬。

他第一任期搞的贸易战,初衷是保护美国产业,结果呢?

关税成本最后大多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

洗衣机、钢铁、汽车零部件价格全涨了,普通家庭每月多花几十甚至上百美元。

而那些被保护的产业,比如钢铁,也没见多少新工厂建起来,反而因为原材料涨价,下游制造业更难生存。

到了第二任期,他非但没调整策略,反而变本加厉,试图用更极端的手段逼美联储就范、逼盟友站队。

这种“以压促变”的思路,在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越来越行不通。

有意思的是,网上有不少网友开始讨论:是不是特朗普太迷信“强人政治”了?

总觉得只要自己够强硬,制度、市场、盟友都得让步。

可现实是,美联储有法律护体,国会山有制衡机制,国际市场更不是谁嗓门大就听谁的。

有网友调侃说,现在的特朗普,就像一个想用扳手修电脑的工人——工具不对,再使劲也没用。

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

比如一些保守派评论员就认为,美联储确实太脱离现实了。

在通胀高企的时候加息没问题,但现在通胀已经回落,经济又显疲态,还死守高利率,是不是太教条?

他们觉得,特朗普逼降息,至少方向是对的,只是手段太粗暴,激化了矛盾。

但问题在于,就算方向对,执行起来也得讲方法。

美联储的独立性,其实是美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石之一。

如果总统能随意罢免理事、干预利率,那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就会动摇。

想想看,今天特朗普能逼降息,明天另一个总统是不是也能逼加息?

政策完全跟着选举周期走,谁还敢长期投资美国资产?

所以法院驳回罢免请求,看似是给特朗普难堪,实则是在保护整个系统的信用。

再说农业问题。

其实很多农业经济学家早就指出,靠发补贴解决结构性出口问题,治标不治本。

真正该做的是帮农民开拓多元化市场,比如东南亚、中东、非洲,而不是死盯着中国。

可开拓新市场需要时间、外交资源和长期投入,远不如发钱来得快。

特朗普选了最省事的路,结果现在债台高筑,路反而越走越窄。

更深层的问题是,美国农业本身也到了转型关口。

大豆、玉米这些大宗商品,全球产能过剩,价格波动剧烈。

与其指望政府兜底,不如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比如有机食品、特种作物,或者搞农业旅游、生物能源。

可这些转型需要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不是光靠喊“农民是国家脊梁”就能实现的。

现在农民陷入“等补贴—扩产—滞销—再要补贴”的死循环,某种程度上,也是政策短视的后果。

至于外交上拉拢欧盟失败,其实早有预兆。

过去几年,美国在盟友面前的信誉一直在掉。

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到单方面退出巴黎协定、伊朗核协议,再到用《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搞“友岸外包”,欧洲人早就看明白了:美国优先,就是美国独赢。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欧盟为了美国大豆得罪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欧洲智库甚至直言,美国现在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把盟友当工具人,而不是平等伙伴。

不过话说回来,特朗普的困境,也不全是他的错。

他接手的是一个已经被金融资本深度绑架的经济体。

华尔街喜欢高利率,因为能赚更多利息;科技巨头喜欢全球化,因为能压低成本;政客们喜欢发债,因为不用立刻面对后果。

在这种系统里,想推动真正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改革,阻力比想象中大得多。

特朗普用他擅长的“推特治国”方式硬冲,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美国政治经济体制僵化的体现。

现在离2026年3月还有几个月,那是地方联储主席换届的时间点。

据说特朗普团队已经在悄悄布局,打算把更多亲信安插进地方联储,试图从基层影响货币政策。

这招能不能成,还得看参议院脸色。

但就算成功了,美联储的决策机制是集体投票,光靠几个席位,未必能扭转大局。

而农业这边,351亿美元的缺口,短期内恐怕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来应付。

比如削减其他部门预算,或者发行专项债。

但这些操作都有代价,要么得罪其他利益集团,要么加重债务负担。

更现实的可能是,政府和农民谈判,用分期补贴、贷款延期等方式暂时稳住局面,等明年大选后再图长远。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经济别在那之前崩盘。

最近已经有迹象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在下滑,零售数据疲软,企业投资意愿减弱。

如果美联储因为担心通胀反复而不敢继续降息,经济很可能陷入“滞胀”泥潭——增长停滞,物价却还在涨。

那对特朗普来说,才是真正的噩梦。

其实,这场危机给全世界都提了个醒: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光靠金融泡沫和债务驱动。

实体经济是根,根不稳,树再高也容易倒。

贸易保护主义听起来很解气,但长期看,只会让自己更孤立。

真正的强国,不是靠打压别人,而是靠自身产业竞争力和制度吸引力。

当然,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美国现在就像一个习惯了吃快餐的胖子,明知该健身节食,可面对下一顿汉堡,还是忍不住伸手。

特朗普就是那个一边喊着“我要减肥”,一边偷偷点炸鸡的人。

他的困境,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

不过话说回来,普通人关心这些,不只是看热闹。

全球供应链、粮食价格、汇率波动,最后都会传导到每个人的菜篮子和钱包里。

美国大豆卖不出去,可能导致全球植物油价格上涨;美联储利率不动,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就大;欧美关系紧张,跨国企业成本就高……这些看似遥远的政治博弈,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与其嘲笑特朗普焦头烂额,不如想想:如果换作是我们,面对产业空心化、债务高企、国际信任流失这些难题,能拿出更好的方案吗?

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得承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办法,真的行不通了。

现在华盛顿的秋天已经有点凉意,国会山的枫叶开始泛红。

可对特朗普来说,这个秋天恐怕比往年都更难熬。

一边是制度的高墙,一边是选民的期待,中间还夹着351亿美元的无底洞。

他还能撑多久?

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困局都会成为美国经济转型路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