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这是张学良和于凤至的真实样貌,货真价实的本人,不是演员饰演

2025-09-11 产品展示 171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以前总觉得,一个姑娘婚后过得好不好,是能看出些苗头的,要是她心地善良,家里条件不错,自己又知书达理、性格温和,那日子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可直到了解了张学良原配妻子于凤至的故事,我才明白,婚姻这事儿,有时候真就像撞大运,哪怕你“开局配置”拉满,也未必能换来一份安稳幸福。

于凤至和张学良的婚事,打从一开始就带着报恩的底色,当年张作霖还没发迹时,在吉林梨树县遭了难,是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出手相救,两人成了过命的兄弟。

后来张作霖成了东北王,没忘了这份情,直接给儿子张学良定下了这门亲。

那时候的张学良,正是春风得意的年纪,从他和兄弟们的合照中就能看出,他年轻帅气,模样周正,穿着长袍看上去文质彬彬,又有着洒脱的不羁。

再加上又是少帅,身边从不缺追捧者,一开始压根不乐意这门父母之命的婚事,可拗不过张作霖的强硬,最后还是点了头。

反观于凤至,是妥妥的民国白富美加才女,照片中是于凤至18岁时的真实样貌,穿着打扮都非常贵气且端庄,一看就是千金小姐,她的长相俊美清秀,还有一种清冷的气质。

于家是当地的巨贾,家境殷实,她出生时,家里请算命先生批命,说“有凤将至”,便给她取名“凤至”。

这名字没白取,于凤至打小就跟别的闺秀不一样,不喜欢整天围着女红转,反倒对读书、算术、甚至家里的生意经格外感兴趣。

父亲也不阻拦,专门请了先生教她,没几年,她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女,既能吟诗作对,又能看懂账本,连家里的伙计都佩服她的脑子。

嫁进张家后,于凤至更是把好儿媳的角色做到了极致,她待人接物得体大方,对张作霖夫妇恭敬孝顺,府里上上下下都挑不出她的错处。

就连一开始对她有偏见的张学良,也拿她当大姐对待,两人的感情虽不说恩爱非常,也算是相敬如宾,甚至于凤至的才华一度都令张学良敬佩。

很多人觉得赵四小姐作为张学良的秘书,为他处理诸多工作,在军中助力颇多,但实际上,对张学良帮助最大的当属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于凤至常常出席高官太太们组织的活动,在这些场合中,她凭借自身的聪慧与优雅,巧妙地帮张学良笼络人心。

不仅如此,她还积极为张学良牵线搭桥,结识众多达官显贵,为他未来的发展铺就道路。

就像这张照片,拍摄于1931年于凤至参加蒋介石举办的宴会时,当时为感激张学良东北易帜之举,蒋介石邀请他们夫妇前往南京赴宴。

虽说张学良因“统一有功”备受瞩目,但于凤至也毫不逊色,她深知多一条人脉就多一份保障,在宴会上主动与宋氏姐妹结交。

他们的相处十分融洽,后来甚至还认了宋母做“干妈”,进一步拓展了张家的人脉圈。

但可悲的是,即便再有才华,也没能让这个风流成性的男人因为婚姻而稳定下来,张学良本就是个风流的人,和于凤至这样守规矩的人在一起,却觉得总缺少些什么。

因为唾手可得的爱情对这样生性风流的男子来说毫无价值,而像赵四小姐那样能给他带来无限新鲜感与刺激感的人才让他觉得满足。

以彼之情,困其一生,张学良对于凤至或许是有感情的,但是也许只有一点点,在张学良和于凤至的一些合影中,张学良的笑容还是很灿烂的。

比如上面的照片中,于凤至一脸严肃,看起来比较稳重,穿着旗袍,非常大气,一旁的张学良看起来是孩子心性,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虽说张学良和于凤至之间的感情,更多呈现出一种相敬如宾的平和状态,但于凤至对张学良情深意重,还为他生育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1920年,于凤至迎来了她最小的儿子张闾琪,在四个孩子里,张闾琪格外聪慧伶俐,这让他深受祖父张作霖以及父母张学良夫妇的疼爱。

张闾琪6岁那年,张作霖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亲自出面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让老师教他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些传统经典,期望他能传承家族的文化底蕴。

而张学良则有着更开阔的视野,他希望儿子能兼具中西学识,所以又专门为张闾琪请来了英文老师和书画老师,盼着儿子能学贯中西,将来有机会出国留学,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于凤至曾经也是聪慧灵动的少女,如今成为了贤妻良母,她性情温柔敦厚,确实像是张学良嘴中一位体贴的大姐,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用心呵护着孩子们成长。

而张学良对于凤至这点微不足道的感情也在他为了和赵四小姐名正言顺,选择和于凤至离婚时早已消耗殆尽,为了成全自己所爱之人,于凤至在离婚协议书上颤抖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32年拍下的这张照片里,35岁的于凤至风采依旧,即便历经多次生育,她的身材依然曼妙,浑身散发着大家闺秀独有的从容与体面。

在生活里,张学良一直亲昵地唤她“大姐”,这不仅因她年长几岁,更在于她在人生道路上给予张学良诸多指引与帮扶。

其实抛开张学良和于凤至之间的感情不说,于凤至不仅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人,更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早年间受父母影响,她一直热心慈善,1930 年,她老家东辽河发洪灾,百姓流离失所,于凤至在奉天组建了女子济赈会,发行债券号召捐款,还在南京请梅兰芳等名角办慈善义演筹钱。

为了把救灾款用在实处,她亲自去郑家屯视察,路不通就骑毛驴,挨家挨户看望受灾百姓,亲手发放救灾物资。

30年代,张学良与妻子于凤至的合影照片,张学良手中还把玩着一个新式相机,于凤至穿着旗袍,手持遮阳伞站在一旁,看起来端庄大气,千金小姐风范十足。

她还特别重视教育,来到奉天后,她支持阎宝航、韩素秀等人创办贫儿学校,多次捐钱捐物。

1928年,她在家乡办了两所新民小学,让家乡的孩子都能读书,开了当地平民教育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名叫大泉眼小学,1996年,当地政府为了纪念于凤至,又把校名改成 “凤至小学”,还请旅居美国的张学良题了字。

后来因为没有生源,学校停办了,但于凤至办教育的善举,早就刻在了家乡百姓的心里。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远在英国陪孩子读书的于凤至得知消息,放下一切赶回国内。

蒋介石允许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轮流照顾张学良,可赵四小姐的儿子还小,离不开人。

于凤至看着不忍心,主动提出让赵四小姐回上海照顾孩子,自己留下来,这一留,就是三年。

那三年里,她陪着张学良被辗转关押在南京、黄山、江西、湖南等地,住过破旧的寺庙,也待过偏僻的山村。

条件艰苦不说,还要时刻担心安全,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压力,让她的身体越来越差。

1939年,于凤至被查出得了乳腺癌,张学良劝她去美国接受治疗,因为那里的医疗条件更好些,于是于凤至去了美国纽约,在医院做了手术,经治疗得以痊愈。

出院后,她搬到洛杉矶定居,一开始手里的钱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可她不是那种只会依附男人的女人,想起父亲教过的经商之道,又凭着自己对经济的敏感,开始尝试炒股票。

刚开始亏了不少钱,她也不气馁,慢慢摸索规律,后来竟越做越好,不仅把亏的钱赚了回来,还攒下了不少积蓄。

有了钱,于凤至没挥霍,而是开始买房产,她觉得房子是 “不动产”,既能保值,又能出租赚钱。

她在洛杉矶买了几处房子,租客稳定,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就这样,她不仅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把远在英国的孩子们接到美国,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张照片是于凤至和孩子们的合影,此时的于凤至没有了年轻时的光彩,更多的是中年时期的沉稳,或许经历了种种,于凤至的心态也已经不一样了。

日子一天天过,于凤至始终没忘记张学良,她每天都看报纸,盼着能看到张学良被释放的消息,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过去,陪在张学良身边的赵四小姐也该有个名分了,于是于凤至收到了张学良的离婚请求,在美国的于凤至含泪写下了离婚同意书。

有了这封信,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终于正式结婚,1990年3月,在异国他乡生活了50年的于凤至离世,享年93岁,被安葬在洛杉矶玫瑰园公墓。

人们常说 “娶妻当娶于凤至,嫁人莫嫁张学良”,这话一点不假。

于凤至有才有貌、有勇有谋,对爱情忠诚,对社会有担当,本该拥有一段圆满的婚姻,却偏偏遇到了张学良。

她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爱、去等、去成全,最终却只换来了一场空。

婚姻里的幸福,从来不是一个人优秀就够的,遇到一个懂得珍惜的人,才是最大的幸运。

参考资料:

大河网-大河商报——张于凤至忆张学良:我与汉卿的一生2007-03-20

长春日报——“塞北名媛”于凤至2018-04-08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