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5国公然排斥华人,丑陋嘴脸令人发指,中国游客为何仍蜂拥而至?

2025-08-21 产品展示 144

一边是高达3万多亿元的海外消费,一边却是“不欢迎”写在脸上的尴尬处境。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在上演:某些国家对中国游客的排斥几乎毫不掩饰,但中国游客依旧热情不减,蜂拥而至。这背后,究竟是游客们心太大,还是另有隐情?

写在脸上的不待见

这种不待见,有时是赤裸裸的刁难。去过越南的游客,不少人都对海关记忆犹新。工作人员会专门针对中国人索要小费,如果不给或没听懂,护照就可能被“不小心”弄丢,而旁边的白人游客则能顺利通行。

更多时候,这种歧视藏在细节里。在韩国的公园景区,许多警告牌上只用中文写着“请勿乱扔垃圾”或“请保持安静”。这种“特殊提醒”看似温馨,潜台词却不言而喻,为什么只有中文?

在日本的超市里,同样能看到专门用中文写的标语,要求中国游客排好队。甚至有酒店老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他们已经为接待中国游客做好了“特殊准备”,话里有话,将中国游客与其他国家的游客区别对待。

这种情绪甚至会蔓延到街头。在新加坡,一位姓陈的中国游客曾遭遇出租车连环拒载。在越南胡志明市,一位打扮时髦的游客被摩托车司机误认为韩国人,当得知他来自中国后,司机嘴里立马蹦出了一句脏话,还反复念叨。

旧怨新仇交织

这些排斥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越南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微妙,历史上的纠葛和南海争端,让越南民间存在着一股反华情绪,当地媒体也常常对中国游客进行负面报道。

韩国年轻人的反华情绪则日益高涨。尹锡悦政府上台后,韩国在政治上更偏向西方。加之“萨德”事件留下的疙瘩,以及韩国媒体对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放大报道,都加剧了当地人的不满。

日本的心态更为复杂。一方面是无法正视的历史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面对中国崛起时,那种不愿承认自己不再是“亚洲第一”的失落感。这种心态,让他们在看待中国游客时,总带着一种挑剔和优越感。

即便是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情况也差不多。由于长期接受西式教育,许多新加坡人更认同西方价值观,他们习惯说英语,讲究所谓的“礼貌”,对大声说话、不常说“sorry”的中国游客,常常报以白眼。

用脚投票的游客

既然不受欢迎,为什么还要去?答案很简单,因为性价比高,吸引力大。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旅游是一场经济账,而不是情感宣泄。

去韩国,航班直达,购物便宜,韩剧和K-pop的文化吸引力巨大。去日本,樱花、富士山、古寺的魅力无法抗拒,加上汇率优势,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极其划算。

越南的优势在于近和便宜。美丽的海滩,独特的街头美食,加上几分钟就能搞定的电子签证,让很多人愿意“忍一忍”海关那点不愉快。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游客数量已超过韩国,成为越南第一大客源地。

这些国家政府也很清楚这一点。今年是哈萨克斯坦的“中国旅游年”,两国早已互免签证。尽管当地社会存在对中国投资的担忧,甚至排斥本国女孩嫁给中国人,但官方层面依然在积极推动旅游合作。

结语

说到底,这是一场尴尬的共生。一边是当地人“一边赚着中国人的钱,一边嫌弃”的矛盾心态;另一边则是中国游客“我花钱我享受,不在乎你怎么看”的实用主义。

这种纯粹由市场驱动的旅游关系,或许在短期内还会持续。毕竟,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已经破亿。但长远来看,旅游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不待见成为常态,再美的风景,再便宜的商品,恐怕也总有一天会让人失去兴趣。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