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产品展示 60
坦白讲,一听到十五运开幕式要搞什么“科技融合传统”,我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配醒狮,全息投影哐哐往英歌舞的锣鼓上砸,AR(增强现实)龙舟直接“划”进观众席……这套路听着就跟给八二年的拉菲兑雪碧一样,时髦是时髦,但味儿对不对,可就两说了。
现在的观众,嘴刁得很,你这道“科技佛跳墙”但凡有一个环节火候不对,就等着被吐槽“糟蹋东西”吧。
但当我瞅见总监制的席位上赫然坐着刘伟强时,我承认我有点坐不住了。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拍《无间道》的那个刘伟强。
这操作就有点意思了,让一个玩警匪片、把镜头语言和人心博弈拿捏得死死的电影导演,来给一场主旋律拉满的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把关,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总制作人王锐祥的解释是,为了引入电影的视觉和色彩。
我脑子里已经有画面了,难道要在体育场上空整几个机位,玩一把“天台对峙”式的点火仪式?
还是说,运动员入场的时候,每个人都自带慢镜头和专属BGM(背景音乐)?
这究竟是一场体育盛会,还是一部叫《全运风云》的史诗级大片?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嚼头的问题:这年头,我们到底需要一场什么样的开幕式?
是继续走2008年北京奥运那条路,倾尽全力办一场给全世界看的“肌肉秀”?
还是说,得琢磨怎么让那些习惯了1.5倍速刷短视频的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发自内心地喊出一句“牛”?
郎昆、陈维亚这些春晚和奥运会的老炮儿坐镇,稳是肯定稳的,但惊喜可能就得指望刘伟强这条“鲶鱼”了。
孟可、高燕两位执行总导演也说了,要“年轻化表达”,芭蕾、街舞、交响乐全都安排上。
想法很好,可怎么才能不让咏春、粤剧、广绣这些岭南老宝贝沦为花里胡哨的背景板,才是真正的考验。
这就像一桌满汉全席,好料太多,没个掌勺高手把控火候,最后端上来的,可能就是一锅让人不知从何下筷的大杂烩。
再说了,这次打的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的牌。
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大三巴、广州“小蛮腰”,这些地标元素肯定得有。
但怎么用,学问就大了。
是像旅游宣传片一样简单地贴图打卡,还是真能玩出“互联互通”的精髓?
观众的眼睛可毒着呢,你是真心实意地融合,还是为了交差硬凑CP,一眼就能看穿。
到时候要是搞得像某些电影里强行植入的中国元素一样尴尬,那可就丢人了。
说白了,郎昆的国家队打法,讲究的是一个“稳”字,是宏大叙事;而刘伟强的电影人思维,追求的是节奏、是冲击、是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两股劲儿在一个场子里掰手腕,最终会拧成一股绳,还是互相掣肘,成了最大的悬念。
是能把一场体育庆典拍出《无间道》那种宿命感的史诗大片?
还是最后折中成一台加了电影滤镜的“超豪华版春晚”?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所有的技术、符号、大导演,最终都得落到“人”身上。
就像副总导演黄沛凌提到的那些大学生演员,用汗水生生磨出来的“齐如一人”,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可能比任何AR特效都震撼人心。
刘伟强自己也说,他追求的不光是演出效果,更要让每个参与者感受到体育的温度和文化的亲和力。
这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
别总想着要搞个大新闻,也别总惦记着要超越谁、定义谁。
当我们不再那么执着于用一场几个小时的晚会去概括一个时代,而是踏踏实实地讲好一个关于“同根同源、同心同梦”的故事,那种力量,自然就出来了。
至于那些AIGC醒狮和AR龙舟,就当是饭后甜点吧,毕竟,主菜永远是人。
11月9号的广州奥体中心,是惊吓还是惊喜,到时候就知道了。
反正我是准备好了,就等开席了。